八月十五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

送人夜夜照船尾,今夕倍放清光妍。

一舟而外无寸地,上者青天下黑水。

登程见月四回明,归舟已历三千里。

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

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

舟师捧盘登舵楼,船与天汉同西流。

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祇增人愁。

此外同舟下床客,梦中暂免供人役。

沈沈千蚁趋黑甜,交臂横肱睡狼藉。

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

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

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

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

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

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

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众同秋中。

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

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

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意渡大瀛海。

举头祇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

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

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

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

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

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

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在太平洋一艘船上,中秋之夜望月的情景,充满了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世界的感慨。

首句“茫茫东海波连天”,描绘出大海的辽阔与深邃,波涛连天,给人以广阔无垠的感觉。接着“天边大月光团圆”一句,将月亮比作“大月”,形象地展现了中秋之夜满月的景象,给人以温馨与团圆的感受。

“送人夜夜照船尾”则赋予月亮以陪伴的角色,它似乎在夜晚为航行的人们照亮道路,增添了一种温暖与安慰。接下来的“今夕倍放清光妍”强调了中秋之夜月亮的特别美丽,让人感受到节日的喜悦与美好。

“一舟而外无寸地”描述了船只在浩瀚海洋中的孤独感,而“上者青天下黑水”则通过对比天空与海水的颜色,进一步强化了这种孤独与渺小的感觉。诗人通过这一系列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广阔宇宙中的微不足道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思考。

“大千世界共此月,世人不共中秋节”一句,体现了诗人对人类共有的情感与自然现象的感慨,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人们都能在中秋之夜共同欣赏同一轮明月,感受相同的节日氛围。

“泰西纪历二千年,祇作寻常数圆缺”则反映了诗人对时间与历史的思考,将月亮的盈亏与人类的历史进行对比,强调了自然规律的普遍性与人类历史的短暂性。

“舟师捧盘登舵楼,船与天汉同西流”描绘了船员在中秋之夜的活动,与天空中的银河相对应,增加了诗歌的浪漫色彩。

“虬髯高歌碧眼醉,异方乐祇增人愁”通过描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中秋之夜的庆祝与哀愁,展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情感的共通性。

“此外同舟下床客,梦中暂免供人役”表达了诗人对船上其他乘客的同情,以及对自由与梦想的向往。

“沈沈千蚁趋黑甜,交臂横肱睡狼藉”描绘了船上的睡眠场景,通过比喻和细节描写,展现了旅途的疲惫与安宁。

“鱼龙悄悄夜三更,波平如镜风无声”营造了一个宁静祥和的夜晚景象,与之前的描写形成对比,突出了中秋之夜的特别之处。

“一轮悬空一轮转,徘徊独作巡檐行”通过月亮的动态描绘,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同时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波动与思考。

“我随船去月随身,月不离我情倍亲”表达了诗人与月亮之间的情感联系,月亮仿佛成了诗人的伴侣,给予他安慰与陪伴。

“汪洋东海不知几万里,今夕之夕惟我与尔对影成三人”强调了中秋之夜的特殊意义,诗人与月亮、自己的影子共同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画面,象征着孤独与自我反思。

“举头西指云深处,下有人家亿万户。几家儿女怨别离,几处楼台作歌舞?”通过想象云层深处的万家灯火,以及人间的欢乐与离别,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百态的观察与思考。

“悲欢离合虽不同,四亿万众同秋中”总结了人类生活的多样性和共同的情感体验,无论身处何地,人们都能在中秋之夜找到共鸣。

“岂知赤县神州地,美洲以西日本东,独有一客欹孤篷”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位置的感慨,身处遥远的东方,却与世界其他地区有着紧密的联系。

“此客出门今十载,月光渐照鬓毛改”通过时间的流逝,表达了诗人对岁月的感慨,以及对变化的接受与适应。

“观日曾到三神山,乘风意渡大瀛海”展现了诗人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以及对远方的向往。

“举头祇见故乡月,月不同时地各别”强调了月亮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故乡与远方的纽带作用。

“即今吾家隔海遥相望,彼乍东升此西没”通过月亮的东升西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空间的距离,引发了对人生旅程的思考。

“嗟我身世犹转蓬,纵游所至如凿空”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如同随风飘荡的蓬草,四处漂泊,难以找到固定的归宿。

“禹迹不到夏时变,我游所历殊未穷”通过引用古代传说,表达了对历史变迁与个人经历的思考。

“九州脚底大球背,天胡置我于此中?”表达了诗人对自身位置的疑问,以及对宇宙奥秘的好奇。

“异时汗漫安所抵,搔头我欲问苍穹”通过提问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与对宇宙的探索欲望。

“倚栏不寐心憧憧,月影渐变朝霞红,朦胧晓日生于东。”描绘了诗人倚靠栏杆,不眠不休,心中充满憧憬与期待,随着月影逐渐消失,朝霞渐渐染红天际,新的一天即将开始。

整首诗通过对中秋之夜在太平洋上望月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文化多样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自由、梦想、孤独与归属感的探索。语言生动,情感丰富,富有哲理,是清代文学作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收录诗词(845)

黄遵宪(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别号人境庐主人,广东省梅州人,光绪二年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工诗,喜以新事物熔铸入诗,有“诗界革新导师”之称。有《人镜庐诗草》、《日本国志》、《日本杂事诗》。被誉为“近代中国走向世界第一人”

  • 字:公度
  • 籍贯:汉族客家
  • 生卒年:1848年4月27日~1905年3月28日

相关古诗词

归过日本志感

旧游重到一凄然,电制光阴又四年。

老辈渐闻歌《薤露》,沧波真易变桑田。

出关符传行人玺,横海旌旗下濑船。

今日荷戈边塞去,可堪雪窖复冰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舟中骤雨

极天唯海水,水际忽云横。

云气随风走,风声挟雨行。

鹏垂天欲堕,龙吼海齐鸣。

忽出风围外,沧波万里平。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到香港

水是尧时日夏时,衣冠又是汉官仪。

登楼四望真吾土,不见黄龙上大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到广州

秋风独上越王台,吊古伤今几霸才。

表里山河故无恙,消遥天海此归来。

沦波淼淼八千里,圆月匆匆一百回。

自抚头颅看髀肉,侧身东望重徘徊。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