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读谢鸣治先生所作伊洛渊源续录序文其间有曰自是以来犹有窃吾道之名以用于昏浊之世借儒者之言以盖其佛老之真呜呼先生之言盖有所指我知之矣然先生既引而不发愚亦安敢明言聊布短章以诵其志

吾道作配者,阴阳与柔刚。

勋华昔继作,四海蒙休光。

鸿猷垂万世,象尼独彰彰。

孟轲氏既没,欲济嗟无航。

世儒味糟粕,醉梦纷几场。

坠绪竟莫寻,千载空彷徨。

卓哉程夫子,挺生伊洛傍。

遗经究终始,邹鲁风再扬。

珍重紫阳翁,肆力为尤强。

斯文旧正印,截截归大方。

奈何百岁下,通途忽榛荒。

伪儒事粉饰,周身袭逢章。

秉圭立朝廷,那惜正风亡。

低心拜二氏,正邪一秕糠。

谢丈上蔡流,指摘中膏盲。

舟中偶披阅,雅志薄云翔。

欲仗镆铘铦,为君诛彼狂。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鉴赏

这首明代张吉的诗,表达了对学术正统沦丧的忧虑和对谢鸣治先生的敬仰。诗人首先赞扬了谢鸣治先生继承儒家之道,强调其著作《伊洛渊源续录》对于弘扬正学的重要性,指出当时社会中有假冒儒家之名行佛老之实的现象。诗人感叹,自孟子之后,正统儒家思想面临困境,而谢先生在伊洛学说旁卓然独立,致力于恢复儒家经典教育。

诗中提到“伪儒事粉饰”,批评那些表面遵循儒家伦理,实则背离正道的人。诗人对谢鸣治先生的敬意体现在他“肆力为尤强”,即努力捍卫正统学术,希望借助先生的思想武器“镆铘铦”来批判那些狂妄之人。最后,诗人感慨时局变迁,正道式微,表达了对学术复兴的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是对学术界道德沦丧的批判,以及对坚守正统学者的赞美,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收录诗词(399)

张吉(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古城。成化十七年进士。授工部主事,官至贵州布政使。精研诸经及宋儒著作。尝曰“不读五经,遇事便觉窒碍”。有《陆学订疑》、《古城集》

  • 字:克修
  • 号:翼斋
  • 籍贯:江西馀干
  • 生卒年:1451—1518

相关古诗词

新秋登飞来寺阁有怀祁致和

登登如来阁,秋色净如洗。

倾耳无馀声,幽泉鸣不已。

尘心笑刊落,静憩花树底。

花开不在巅,花落不在趾。

真空本无迹,儿女浪悲喜。

恰恰枝上莺,忽添三两声。

思君不可见,望望海云生。

形式: 古风

蒙庵诗

周王自东迁,龙虎争啖噬。

万国交锋铦,流血奔川逝。

皇天为低昂,四海看轩轾。

强嬴下崤函,骈首就烹殪。

是时智谋士,举策无遗秘。

投足重于山,奋舌长如臂。

败亡竟无救,何贵称材技。

掩卷忽长嗟,扬汤难止沸。

士苟丁其间,医国抱宏志。

若复甘弃捐,苍生何所恃。

请焚诸方书,拜领名庵意。

形式: 古风

游勾漏洞

涓涓丘中溜,寂寂岩下烧。

嵓扉敞今古,参错垂万窍。

往稽诸洞天,浮世岂同调。

安知红尘里,搜抉得雄峭。

涉江褰我裳,昨喜望都峤。

奇观复今日,丛冗奋孤啸。

曾闻稚川翁,皓首慕虚妙。

乞令此炼丹,遗生脱悲吊。

我携两将军,深讨逐群爝。

石骨冷难嘘,寒潭深不钓。

空馀旧床底,尚有碧砂料。

一醉不愿馀,旋车逐残照。

形式: 古风 押[啸]韵

会庆寺饯别吴献臣赴顺德令

山房阒静久,荒草过人头。

我今持一尊,送君东海游。

东海未云远,君情何悠悠。

结交结知己,气味贵相投。

丈夫较分量,天地本同流。

群儿弄骚墨,开口笑伊周。

伊周亦何损,末俗吁可忧。

昨得王户曹,誉之不容休。

明当解缆去,还忆此地不。

愿言树根本,好向卑近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