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古十二首

四十馀年一梦虚,长江天险恨成墟。

伤心北去悲亡国,化血南归认故居。

不负生来仁义性,无惭读尽圣贤书。

千秋忠孝寻遗迹,文笔峰头一草庐。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论古十二首》中的某一首,由清代诗人章甫所作,通过深沉的历史反思与个人情感交织,展现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忠孝精神的追寻。

首句“四十馀年一梦虚”,开篇即以“四十馀年”这一漫长的时间跨度,暗示了历史的悠长与个人经历的短暂,将读者带入一个跨越时间的思考空间。“一梦虚”则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虚幻感,或许暗含着对历史兴衰、个人命运的无奈与感慨。

“长江天险恨成墟”一句,将长江描绘为天险,却最终成为废墟,隐喻了历史上的战争与破坏,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景象消逝的遗憾和痛心。

“伤心北去悲亡国,化血南归认故居”两句,进一步深化了对历史变迁和个人命运的哀叹。北去与南归,分别代表了国家的兴衰与个人的流离失所,化血与认故居,则是对于历史悲剧的深刻体验与个人情感的强烈表达。

“不负生来仁义性,无惭读尽圣贤书”两句,体现了诗人对自己人格与学识的自信与自豪。他坚信自己生来具有仁义之性,并且通过广泛阅读圣贤之书,获得了道德与智慧的滋养,这不仅是对个人品质的肯定,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

最后,“千秋忠孝寻遗迹,文笔峰头一草庐”两句,表达了诗人对忠孝精神的追求与向往。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忠孝的痕迹,寄托于文笔峰头的一座简陋草庐,既是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想象,也是对内心宁静与精神家园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反思,展现了诗人对个人命运、国家兴衰以及忠孝精神的深刻思考,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充满了浓郁的历史感与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39)

章甫(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论古十二首

孤山独立水之涯,别有乾坤处士家。

声气交情通鹤翅,姻缘业债结梅花。

杖头买酒邀明月,湖上敲诗数落霞。

封禅遗书求不得,清高品格玉无瑕。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江亭坐夜(其一)

江亭背立海城关,围住鲲沙七线湾。

蜃阁消归山外水,渔灯分占水中山。

众星罗野珠千点,孤月当空玉一环。

短笛划然长啸起,歌声直遏碧云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删]韵

江亭坐夜(其二)

更上层楼兴未阑,涛声数过几沙滩。

亭亭目极三千界,扇扇窗开十二栏。

酒醉那知瓶报罄,棋敲不觉漏催残。

冷然如在诸天宿,梦立瀛洲最上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春夜愁妇吟

倚病含愁耐不能,闺寒枕簟冷于冰。

那堪忽断三春梦,犹对将残五夜灯。

觏我则夷艰亦既,逢君相识怅何曾。

窗前好鸟催天晓,敢上妆楼最上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蒸]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