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宫春(其二)和辛幼安秋风亭韵,癸亥中秋前二日

闻说瓢泉,占烟霏空翠,中著精庐。

旁连吹台燕榭,人境清殊。

犹疑未足,称主人、胸次恢疏。

天自与,相攸佳处,除今禹会应无。

选胜卧龙东畔,望蓬莱对起,岩壑屏如。

秋风夜凉弄笛,明月邀予。

三英笑粲,更吴天、不隔莼鲈。

新度曲,银钩照眼,争看阿素工书。

形式: 词牌: 汉宫春

翻译

听说有个名叫瓢泉的地方,坐落在烟雾缭绕的翠绿山间,中央建有精致的房屋。
旁边连接着吹台和燕榭,环境清幽,与众不同。
似乎还不够完美,因为主人胸怀宽广,气度非凡。
大自然似乎特别眷顾这里,除了大禹会盟,恐怕再无其他盛事。
选择在卧龙山的东边,面对着蓬莱仙境般的山峦沟壑,如同屏障一般。
秋夜凉风吹过,明月邀请我共赏,笛声悠扬。
三位英才欢笑,仿佛吴地的美景,让人心生莼鲈之思。
新创作的乐曲,如银钩般耀眼,争相欣赏阿素精湛的书法艺术。

注释

瓢泉:地名,可能指一处山水景观。
烟霏:形容烟雾弥漫的样子。
精庐:精致的房屋,指居所。
吹台:可能是亭台名。
胸次恢疏:胸怀宽广,气度非凡。
禹会:古代传说中的大禹会诸侯之地。
蓬莱:神话中的仙岛,象征仙境。
岩壑:山崖和山谷。
莼鲈:代指家乡的美食,引申为思乡之情。
阿素:可能是人的名字,擅长书法。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诗人丘崇创作的《汉宫春(其二)》,和辛幼安在中秋节前的秋风亭所吟唱的韵味相呼应。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面,诗人借景抒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艺术造诣。

“闻说瓢泉”一句,即点明了整个意境的中心——瓢泉。这里的“闻说”表达了一种传闻中的美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和向往之情。而“占烟霏空翠,中著精庐”则是对瓢泉周围环境的描绘,“烟霏”、“翠”等字眼营造出一片神秘而又清新脱俗的氛围。

紧接着,“旁连吹台燕榭,人境清殊”进一步丰富了画面,其中“吹台”和“燕榭”都是古代建筑物,常与风雅环境相联系,这里通过它们来描写瓢泉周遭的宁静与别致。

诗人的情感在“犹疑未足,称主人、胸次恢疏”的这两句中得到了释放。这里有对主人(可能是指某位尊贵之人或是诗人自己)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希望得到更多的赏识和理解。

“天自与,相攸佳处,除今禹会应无”这几句则转向哲理性的思考,“天自与”意味着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而“相攸佳处”则指探寻美好之地。诗人通过“除今禹会应无”表达了对古代圣王禹的景仰,同时也暗示了对现世无法复制古时盛况的感慨。

接下来的“选胜卧龙东畔,望蓬莱对起,岩壑屏如”描述了一幅雄伟的山水画面,其中“卧龙东畔”、“望蓬莱”都是对美好景物的描绘,这里的“卧龙”象征着力量与美丽,“蓬莱”则是传说中的仙境。

“秋风夜凉弄笛,明月邀予”两句,则将诗人置于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氛围中。这里的“秋风夜凉”、“明月邀予”都是古典文学中常用来表达凄清、寂寞情怀的意象。

最后,“三英笑粲, 更吴天、不隔莼鲈。新度曲,银钩照眼,争看阿素工书”几句,则是对友人辛幼安的赞美与诗人的自我展示。这里的“三英笑粲”指的是三位才子(可能包括作者自己)的欢聚,而“更吴天、不隔莼鲈”则表达了对朋友之间情谊深厚,甚至超越时空的愿望。末尾两句则是对辛幼安诗书的赞美与欣赏。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对人文意境的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文化内涵。

收录诗词(93)

丘崇(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汉宫春(其一)乙未正月和李汉老韵,简严子文

横笛吹梅,记南楼夜月,疏蕊纤枝。

香尘软红自暖,不怕寒欺。

人归梦悄,怅凭阑、密约深期。

身渐老,风流纵在,逢花那似当时。

东阁占春宜早,甚开迟也似,雪屋疏篱。

须公彩毫度曲,锦帐题诗。

多应见我,怪尊前、华发其谁。

烦道与,巡檐共笑,元是旧日相知。

形式: 词牌: 汉宫春

好事近(其二)辛酉二月望日雨中作

整整一冬晴,雨后不论朝夕。

麦陇救得一半,莫妨他寒食。

试看天气定乘除,宽更待三日。

桃李且须宁耐,有无边春色。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好事近(其一)留干家咏方响

空涧落鸣泉,千骑雨霖衣铁。

金奏欲终人醉,有玉声清越。

夜深纤手怯轻寒,馀韵寄愁绝。

玉树梦回何处,但满庭霜月。

形式: 词牌: 好事近

如梦令(其二)

小小峰峦对起。芳树重重相倚。

清溜绕阶除,聊备一池春水。游戏。游戏。

适意随缘足矣。

形式: 词牌: 如梦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