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文学家袁中道所作的《诸陵月下送潘尚宝二首(其一)》中的第一首。诗人以月夜为背景,描绘了一幅静谧而富有诗意的画面。他自比为“野客”,身份卑微却怀揣敬仰之情,头戴朱藤皂帽,踏着清冷月光,行走在深雪覆盖的石桥上。月影倒映在积雪中,显得格外清晰,松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散发出幽幽香气。
接着,诗人通过官道上传来的马嘶声和远处长陵传来的钟声,暗示了夜晚的热闹与繁忙,尽管如此,他的脚步依然匆忙,因为要履行祠臣的职责。最后,他以祠臣的身份自嘲,虽满头白发,但仍担任着带有神秘气息的玺郎职务,流露出一种超脱世俗的潇洒和对职责的坚守。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月夜的景色和人物的活动,展现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独特感受和对自然与人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