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竺国轮回说,诬民断勿疑。
还知已死后,即是未生时。
六道何凭考,三身故强推。
反终更原始,不寐试深思。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诗人方回所作,名为《不寐十首(其九)》。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探讨生命与死亡、轮回与本质的禅诗。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对生死循环和佛教六道轮回的深刻理解。
"竺国轮回说,诬民断勿疑" 这两句开篇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即生命的轮回(轮回)与对民众错误的判断。这里的“竺国”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概念,象征着宇宙或精神世界,而“轮回说”则是佛教中关于生死循环的理论。
"还知已死后,即是未生时" 这句话深刻地表达了时间与生命关系的哲学思考。诗人通过这句诗传递出一种对时间的超然感受,即死亡之后又回到未生的状态,这种观念在佛教中被称为“无始无终”。
"六道何凭考,三身故强推" 这两句提到了佛教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六道指的是生死轮回的六个境界(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人、天),而“三身”则是佛教中对菩萨或佛陀的三种不同形态的称呼,分别为法身(真实不变的本体)、报身(因果报应所现的身体)、化身(为了度化众生而变化的身体)。诗人通过提问和推断的方式,表达了对这些抽象概念的探索与理解。
"反终更原始,不寐试深思"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自我反省和对内在真理的追寻。这里的“反终”可能指的是返回或回归,而“更原始”则暗示了对本源或最初状态的追求。"不寐试深思"则表达了诗人对于这些哲学问题持续深入思考而未有定论的心态。
总体来说,这首诗是诗人通过佛教理论来探讨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作品,展现了宋末元初时期文化思想交流的丰富性。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涉世形容悴,违时嗜好偏。
偶犹身未死,岂为己无眠。
道丧文趋刻,谈高学类禅。
申生真毙犬,望帝竟啼鹃。
雪声兼雨声,静听到残更。
为底常无寐,宁当有不平。
食多嫌气浊,衾薄觉神清。
万古书灯眼,心常与共明。
夜眠才合眼,即见此诸公。
骸骨已应朽,精神犹自通。
老怀常忽忽,暮景极匆匆。
知己恩难报,皇天识寸衷。
世间无限事,总不属閒人。
必欲伸公论,宁如爱老身。
武成难尽信,泰誓尚非真。
卫府公闾语,何哉彼鬼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