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十八首(其十二)

德山但知草偃风行,不觉通身泥水。

者僧只见溪回路转,不知身在桃源。

径山与么批判,一任诸方捡责。

形式: 偈颂

鉴赏

这首诗以德山禅师的故事为引,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禅宗修行场景。德山禅师象征着佛法的实践者,他“但知草偃风行”,即顺应佛法的自然法则,如同风吹草动般自然,却并不自知已全身湿透,这象征着修行者在佛法的引领下,行为举止皆合乎道,却往往忽视了自身所处的环境,沉浸于修行的过程之中。

接着,“不觉通身泥水”进一步强调了修行者的专注与忘我,他们全身心投入于修行之中,甚至可能忽略了外在物质条件的变化,如行走时未察觉到地面的湿滑或泥泞。

“者僧只见溪回路转,不知身在桃源”则通过比喻,将修行者比作“者僧”,他们专注于眼前的路径,却未能意识到自己正置身于理想中的“桃源”——一个充满宁静与和谐的理想境地。这里“桃源”象征着修行者内心深处的觉悟与解脱,以及对佛法真谛的深刻理解。

最后,“径山与么批判,一任诸方捡责”表明了径山禅师对于这种修行状态的认同与赞赏。径山禅师认为,修行者无需过分在意外界的评价或批评,只需按照自己的心性与悟性去实践佛法,最终会得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的觉醒。这里的“与么”表示径山禅师对这种状态的肯定,“一任诸方捡责”则强调了修行者应保持自我反省与成长的态度,面对外界的质疑与挑战,不应退缩,而应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智慧去应对。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禅宗修行的内在精神与外在境界,强调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与觉悟过程中的专注、忘我和自我超越。

收录诗词(247)

释广闻(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偈颂十八首(其十三)

落赖家风,今日重举。草本多同,西天此土。

形式: 偈颂

偈颂十八首(其十四)

分圆照灯,下炎天雪,活弄南山鳖鼻蛇。

验尽英灵,提得藕丝牵玉象,不存途辙。

只么横身异类行,踏断石桥成两截。

形式: 偈颂

偈颂十八首(其十五)

看锢■,著生铁。

因甚云门心肝五脏,被者僧一搂搂尽。

形式: 偈颂

偈颂十八首(其十六)

人间八月二十五,洞山此日离查渡。

棒头敲出玉麒麟,江西湖南便与么。

径山闹里飏碌砖,谁道今人不如古。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