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寺

宛转杨柳陌,荒凉琉璃界。

栋梁靡孑遗,墙壁馀半在。

云昔香积厨,祝融偶不戒。

赤帜胜势张,水云下风拜。

焦烂无其人,一举致大败。

放参僧尽散,馀者三五辈。

借问四天下,有象孰无坏。

譬诸鸟栖林,林空鸟相背。

曲突善后计,彼方谓蒂芥。

道左冀檀那,识之尚未逮。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慈云寺在火灾之后的荒凉景象,以及对佛教义理的深刻思考。诗人以“宛转杨柳陌,荒凉琉璃界”开篇,将慈云寺的昔日繁华与今日荒凉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沧桑感。

接着,“栋梁靡孑遗,墙壁馀半在”,描述了火灾后的惨状,建筑的主体结构已荡然无存,仅剩残垣断壁。诗人通过“云昔香积厨,祝融偶不戒”两句,暗示了火灾的起因,可能是由于疏忽导致的意外。

“赤帜胜势张,水云下风拜”形象地描绘了火势蔓延的情景,火焰如同旗帜般张扬,水云似乎在风中向火势低头,表现了火势的猛烈和不可阻挡。

“焦烂无其人,一举致大败”则表达了火灾造成的严重后果,不仅物质财富化为灰烬,更令人痛心的是生命也在这场灾难中丧失。这句诗体现了诗人对生命的珍视和对灾难无情性的感慨。

“放参僧尽散,馀者三五辈”描述了火灾后寺庙僧侣的疏散情况,只有少数僧人留了下来。这一场景既展现了灾难的残酷,也反映了人性中的坚韧与坚持。

“借问四天下,有象孰无坏”这一句提出了一个哲学性的问题,即在广阔的宇宙中,是否有任何事物是完全不受破坏或改变的。诗人通过这个问题,探讨了世间万物的无常和变化。

“譬诸鸟栖林,林空鸟相背”运用比喻,将火灾后的寺庙比作空林中的鸟,象征着在失去家园后,生灵之间的疏离与无助。

“曲突善后计,彼方谓蒂芥”引用了一个典故,意在强调预防的重要性。诗人借此提醒人们,面对可能的危机,应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避免灾难的发生。

最后,“道左冀檀那,识之尚未逮”表达了诗人对未能及时认识到火灾隐患的惋惜,同时也对未来的警醒,希望人们能从这次灾难中吸取教训,防患于未然。

整首诗通过对慈云寺火灾后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佛教义理的深刻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社会和人性的洞察与反思。

收录诗词(16536)

弘历(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通州浮桥即景杂咏(其一)

飞梁驾水响梢东,转漕连艘此处通。

南望江乡渺何极,遥源犹忆自云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过通州浮桥即景杂咏(其二)

汀蒲岸芷染烟光,仲月融怡丽百昌。

依旧廿年寒食景,吟髭赢较几茎长。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阳]韵

过通州浮桥即景杂咏(其三)

郡城塔影落波尖,生齿休和日日添。

才命农官出红朽,顿教米贱乐穷阎。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盐]韵

过通州浮桥即景杂咏(其四)

来往䑸舻藉底因,阳关唱处解维新。

便教一晌思南客,岂必九重无故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