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梵才大师归天台

城阙厌纷华,山泉乐清适。

瞥然浮杯归,远思浩无极。

珍篇蔼昼评,净义留泰译。

平生雾霞衣,倏变兰蒲色。

美号宠弥天,端居馆香积。

孤踪共鸟还,情愔避高弋。

烟波一叶舟,风雨两镮锡。

佛垄有幽栖,鹰房多善识。

把尘话空无,百虑从此息。

回瞻辇寺居,不及莓苔石。

形式: 古风

翻译

京城的繁华使我厌倦,山泉的清静让我感到快乐。
忽然间,我乘着小舟回归,思绪飘渺无边。
珍贵的文章在白天受到赞赏,纯净的教义被翻译传播。
一生追求如云霞般的名望,转眼间却变为朴素的兰草颜色。
美好的声誉如天空般广阔,我在静谧的馆舍中享受宁静。
我独自归巢,与鸟儿同在,避开猎人的箭矢。
在烟波浩渺中,我乘着小舟,风雨兼程。
佛塔下的隐居之地,我找到了安宁,对猎鹰的识别也有所了解。
放下尘世的纷扰,一切忧虑都消散了。
回头望去,宫殿的居所比不上苔藓覆盖的石头,更显得自然宁静。

注释

城阙:京城。
厌纷华:厌倦繁华。
瞥然:忽然。
珍篇:珍贵的文章。
蔼昼评:在白天受到赞赏。
泰译:翻译传播。
雾霞衣:比喻名望。
兰蒲色:朴素的颜色。
端居:静谧地居住。
高弋:猎人的箭矢。
烟波:烟雾和波浪。
佛垄:佛塔下的隐居地。
鹰房:养鹰的地方。
百虑:各种忧虑。
莓苔石:苔藓覆盖的石头。

鉴赏

这首宋诗《送梵才大师归天台》是黄鉴所作,表达了诗人对梵才大师远离尘世纷扰,回归自然清净生活的赞赏。首句“城阙厌纷华”描绘了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与大师的选择形成对比。接着,“山泉乐清适”写出了山泉的宁静和大师内心的愉悦。

“瞥然浮杯归,远思浩无极”描绘了大师乘舟归去的轻盈与思绪的深远,暗示了他对佛法的深沉思考。“珍篇蔼昼评,净义留泰译”赞美了大师在翻译佛经上的贡献,其智慧与精神如日光照耀。

“平生雾霞衣,倏变兰蒲色”运用象征手法,表示大师的生活如同雾霞般变化莫测,如今归隐如兰蒲般清新脱俗。“美号宠弥天,端居馆香积”赞扬大师的高尚声誉和清静生活,如香积之馆。

“孤踪共鸟还,情愔避高弋”表达了大师与自然和谐相处,避开世俗的纷扰。“烟波一叶舟,风雨两镮锡”描绘了大师归途中的简朴与坚定,风雨无阻。

最后两句“佛垄有幽栖,鹰房多善识”暗指大师将归隐于佛土,过着远离人间争斗的隐逸生活。全诗以“把尘话空无,百虑从此息”收束,寄寓了诗人对大师超脱尘世、内心安宁的深深敬仰。

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描绘梵才大师的归隐生活,展现了诗人对其修行境界的赞美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7)

黄鉴(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句(其一)

游鱼波上游。

形式: 押[尤]韵

句(其二)

远水涵空迷极目,落花如雾拥归轩。

形式: 押[元]韵

送陈随隐游庐山(其一)

天下庐山第一奇,西风楚楚送行时。

晦庵白鹿书犹在,非是游山只爱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送陈随隐游庐山(其二)

曾从图画识庐山,山好谁知画亦难。

画好不如诗好读,就烦诗笔画来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