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九里台是樊姬墓

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

不怀沈尹禄,谁谙叔敖贤。

万化茫无在,孤坟独岿然。

北分阳台陌,南识郢城阡。

漠漠渚宫树,苍苍云梦田。

登高形胜出,访古令名传。

自我来符守,因君树蕙荃。

诗书将变俗,絺纩忽弥年。

志阐三折后,愁值二毛前。

伫立帝京路,遥心寄此篇。

形式: 古风 押[先]韵

翻译

楚国之所以能称霸,离不开樊姬的贡献。
若非沈尹禄的忠诚,谁能真正理解叔敖的贤德。
万物变化无常,唯有那孤独的坟墓依然屹立。
北望阳台小道,南忆郢都小径。
茫茫的渚宫树木,苍翠的云梦田野。
登高远眺,美景显现在眼前,探访古迹,美名流传世间。
自从我任职以来,因你而种植蕙草和荃草。
诗书教化正要改变风俗,粗布衣裳却突然穿了好几年。
经历了多次挫折后,我在接近暮年的忧虑中。
站在京都大道上,我将这份思绪寄托在这首诗篇中。

鉴赏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张说的《登九里台是樊姬墓》,通过描写樊姬的陵墓,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怀念和对过去英雄事迹的追思。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历史的沧桑。

首句“楚国所以霸,樊姬有力焉”直接点出樊姬是楚国能够称霸的关键力量,表明她在当时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紧接着,“不怀沈尹禄,谁谙叔敖贤”则透露出诗人对这些历史人物的赞赏和怀念之情。

“万化茫无在,孤坟独岿然”描绘了樊姬墓陵孤独、荒凉的景象,同时也反映出历史变迁、物是人非的感慨。随后的“北分阳台陌,南识郢城阡”则是诗人通过具体的地理位置来加深对樊姬墓的描绘。

“漠漠渚宫树,苍苍云梦田”中,“渚宫树”和“云梦田”均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与自然合一的意境,既美化了樊姬的陵墓,也表达了诗人对于超越时空限制的向往。

“登高形胜出,访古令名传”则是诗人站在樊姬墓所在的高处,回望历史,寻找那些流芳百世的英雄事迹。接着,“自我来符守,因君树蕙荃”表达了诗人对于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的决心。

“诗书将变俗,絺纩忽弥年”则是对文学、学术以及整个社会风尚变化的感慨,诗人意识到这些都是随时间流逝而不断演变的。最后,“志阐三折后,愁值二毛前”中,“三折”和“二毛”可能是指某种具体的历史事件或人物,但在这里更多地表现了诗人的情感转折和深沉的忧虑。

“伫立帝京路,遥心寄此篇”则是诗人站在前往都城的道路上,远寄思念于这首诗之中。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历史人物樊姬的敬仰,更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个人情感的深刻思考。

收录诗词(351)

张说(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政治家。一字说之。原籍范阳(今河北涿县),世居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家洛阳

  • 字:道济
  • 生卒年:667年~730年

相关古诗词

蜀路二首(其二)

徭蜀时未改,别家乡念盈。

忆昨出门日,春风发鲜荣。

及兹旋辕地,秋风满路生。

昏晓思魏阙,梦寐还秦京。

秦京开朱第,魏阙垂紫缨。

幽独玄虚阁,不闻人马声。

艺业为君重,名位为君轻。

玉琴知调苦,宝镜对胆清。

鹰饥常啄腥,凤饥亦待琼。

于君自有属,物外岂能轻。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赠赵公

湘东股肱守,心与帝乡期。

舟楫中途蹇,风波复来思。

嘉我常联翼,金貂侍玉墀。

迹参前马圣,名缀鬻熊师。

寒暑一何速,山川远间之。

宁知洞庭上,独得平生时。

精意微绝简,从权讨妙棋。

林壑为予请,纷霭发华滋。

流赏忽已散,惊帆杳难追。

送君在南浦,侘傺投此词。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赠赵侍御

禄放迹异端,偏荒事同蹇。

苟忘风波累,俱会云壑践。

险式压西湖,侨庐对南岘。

夜楼江月入,朝幌山云捲。

山势远涛连,江途斜汉转。

坐啸予多暇,行吟子独善。

并辔躧郊郭,方舟玩游演。

虚声万籁分,水色千里辨。

不知岸阴谢,再见春露泫。

绿壤发欣颜,华年助虫篆。

上世时难接,古人情可选。

泊渚烦为媒,多才怨成褊。

长沙鵩作赋,任道可知浅。

请从三已心,荣辱两都遣。

形式: 古风 押[铣]韵

襄阳路逢寒食

去年寒食洞庭波,今年寒食襄阳路。

不辞著处寻山水,秪畏还家落春暮。

形式: 古风 押[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