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其二)

当年犀甲下扶馀,衔璧谁怜轵道车。

西市赭衣魂已渺,南朝紫盖事终虚。

帆来日本通商近,邑改天兴置吏初。

一自孙恩分战舰,烽烟边海几丘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的历史变迁与地理环境,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地域特色。

首联“当年犀甲下扶馀,衔璧谁怜轵道车”以犀甲和扶余象征古代的辉煌与荣耀,而“轵道车”则引出历史的转折点,暗示着曾经的辉煌不再,留下的是对过往的怀念与感慨。

颔联“西市赭衣魂已渺,南朝紫盖事终虚”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历史的沧桑感。西市的繁华已成过眼云烟,赭衣代表的苦难与牺牲也随时间消逝;南朝的紫盖,象征权力与荣耀,最终也化为泡影,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哀叹。

颈联“帆来日本通商近,邑改天兴置吏初”则转向现实,描述了台湾与外界的联系日益紧密,以及地方治理的初始尝试。通过“帆来日本”这一细节,展现了台湾与外界的贸易往来,体现了开放与交流的重要性;“邑改天兴置吏初”则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预示着台湾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尾联“一自孙恩分战舰,烽烟边海几丘墟”总结了台湾历史上的动荡与变迁。孙恩事件作为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引发了战争与冲突,导致了边海地区的破坏与荒芜。这一句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残酷,也提醒人们珍惜和平,避免重蹈覆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台湾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描绘,展现了其从古至今的变迁,既有对过去的缅怀,也有对未来的展望,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收录诗词(4)

彭夏琴(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台湾(其三)

高华遗屿自隋朝,营垒依然识旧标。

淡水鸡笼谁竟渡,飓风蜃市几全消。

乘桴何意真浮海,叱石无能远驾桥。

抽调可怜诸将士,不教辛苦说征辽。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台湾(其四)

穷岛军需飞檄催,蔗霜兼买鹿皮来。

生番禳社三冬集,互市洋船六月开。

浪峤山形随地尽,厦门风信逐潮回。

荷兰故土非瓯脱,窥伺将毋隐祸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鹿港飞帆

一声欸乃碧天空,彩鹢飞飞挂锦蓬。

千里春波千里月,满帆秋雨满帆风。

潮生潮落微茫际,舟吐舟藏杳蔼中。

笑看舳舻争利涉,开船齐唱大江东。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草虫

青草黄泥孰与争,吆吆偏喜弄秋声。

人家儿女能窥伺,莫向西风特地鸣。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庚]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