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

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东风别宛丘。

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

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

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翻译

风尘扬起的雪花沾满我的貂皮衣,泪水在东风中洒落在宛丘告别之地。
再次在邯郸的梦境中重逢,然后又来到云梦泽的南部州郡。
分离已经三年,这次相聚希望能多停留十天。
早晚有一天,青山下映照着我斑白的头发,那时一切事情都烟消云散。

注释

惊尘:形容风尘扬起,环境恶劣。
宛丘:古代地名,此处指告别之地。
邯郸枕中见:典故,指在梦中与人相见。
云梦泽:古代湖泊,这里指南方地区。
暌离:分离,远离。
牵挽:挽留,不舍。
黄发:指老人的白发,象征年老。
万事一时休:所有的事情在此刻都暂时放下。

鉴赏

这首词作是北宋时期文学巨匠苏轼所作,作品充满了对亲情的深厚感情和对人生变迁的感慨。开篇“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东风别宛丘”两句,以惊人的气势描绘出分别时的艰难与悲伤,貂裘、东风、宛丘都是离别时环境的写实,也暗示了作者内心的不舍和哀愁。接着,“又向邯郸枕中见,卻來雲夢澤南州”两句,则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梦里相见,是对远方亲人深情的一种寄托。

第三句“暌离動作三年計,牽挽當為十日留”透露出作者对于这次别离的不舍和无奈。暌离即分别,这里的“三年计”表明了长时间的思念,而“当为十日留”则是对短暂相聚时光的珍惜。

最后,“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時休”两句,更是表达了一种对世事无常、人生易逝的感慨。青山映照在苍老的头发上,意味着岁月匆匆,而“相看万事一时休”则是在提醒亲人珍惜眼前的人情世界,万事皆休,也许是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

整首诗词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内心感受的刻画,展现了苏轼深沉的情感和超脱的心态,是一篇表达亲情与人生哲理的佳作。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晓至巴河口迎子由

去年御史府,举动触四壁。

幽幽百尺井,仰天无一席。

隔墙闻歌呼,自恨计之失。

留诗不忍写,苦泪渍纸笔。

馀生复何幸,乐事有今日。

江流镜面净,烟雨轻羃羃。

孤舟如凫鹥,点破千顷碧。

闻君在磁湖,欲见隔咫尺。

朝来好风色,旗脚西北掷。

行当中流见,笑眼清光溢。

此邦疑可老,修竹带泉石。

欲买柯氏林,兹谋待君必。

形式: 古风

迁居临皋亭

我生天地间,一蚁寄大磨。

区区欲右行,不救风轮左。

虽云走仁义,未免违寒饿。

剑米有危炊,针毡无稳坐。

岂无佳山水,借眼风雨过。

归田不待老,勇决凡几个。

幸兹废弃馀,疲马解鞍驮。

全家占江驿,绝境天为破。

饥贫相乘除,未见可吊贺。

澹然无忧乐,苦语不成些。

形式: 古风 押[个]韵

与子由同游寒溪西山

散人出入无町畦,朝游湖北暮淮西。

高安酒官虽未上,两脚垂欲穿尘泥。

与君聚散若云雨,共惜此日相提携。

千摇万兀到樊口,一箭放溜先凫鹥。

层层草木暗西岭,浏浏霜雪鸣寒溪。

空山古寺亦何有,归路万顷青玻璃。

我今漂泊等鸿雁,江南江北无常楼。

幅巾不拟过城市,欲踏径路开新蹊。

却忧别后不忍到,见子行迹空馀悽。

吾侪流落岂天意,自坐迂阔非人挤。

行逢山水辄羞叹,此去未免勤盐韭。

何当一遇李八百,相哀白发分刀圭。

形式: 古风

次韵答子由

平生弱羽寄冲风,此去归飞识所从。

好语似珠穿一一,妄心如膜退重重。

山僧有味宁知子,泷吏无言只笑侬。

尚有读书清净业,未容春睡敌千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冬]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