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观音大士像三首(其三)

大士灵通,多在忍土。以无缘慈,哀五浊苦。

感应道交,如子得母。水中月影,非去非到。

空谷响声,前后之步。我以心眼,观大士处。

几丧目前,而哑然住。能非所观,所非能觑。

绝待而歔,有语无语。以示禅者,如箭锋拄。

俯仰折旋,无容顾伫。信口而呼,纵目所注。

神光俨然,不可思虑。大悲观音,为物作矩。

共此未来,皈命顶礼。

形式: 四言诗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观音大士的灵性和慈悲,通过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展现了观音大士与众生之间的感应关系。诗人以“大士灵通,多在忍土”开篇,点明观音大士的超凡智慧和慈悲心怀,常在忍辱之地显现神通。接着,“以无缘慈,哀五浊苦”,表达了观音大士对世间苦难众生的深切同情,不求回报地给予慈爱。

“感应道交,如子得母”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观音大士与众生之间心灵的连接,如同子女得到母亲的庇护。接下来的“水中月影,非去非到;空谷响声,前后之步”则运用自然景象来比喻,说明观音大士的法力深不可测,既不在眼前也不远离,如同水中月影和空谷回声,既非实体又非虚幻。

诗人进一步深入探讨观音大士的境界:“我以心眼,观大士处。几丧目前,而哑然住。”这表明诗人通过内心的洞察,感受到观音大士的存在超越了眼前的物质世界,令人难以言喻。随后的“能非所观,所非能觑”揭示了观音大士与观者的相对性,强调了观音大士的超脱和观者的局限。

“绝待而歔,有语无语”则表现了观音大士的神秘和难以言表的境界,即使有语言也无法完全表达其深邃之意。最后,“以示禅者,如箭锋拄。俯仰折旋,无容顾伫。信口而呼,纵目所注。神光俨然,不可思虑。”诗人以禅宗的语言,描述了观音大士对禅者的启示,如同锐利的箭头直指人心,不容回避。同时,观音大士的神光庄严,让人无法思考,只能诚心归依。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观音大士的慈悲与智慧,以及与众生之间的深刻联系,体现了佛教中观音菩萨作为救世主的形象,以及其对众生的普遍关怀和超凡的法力。

收录诗词(1727)

释函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观音大士赞

仰吾师之深慈兮,置十二类生于怀中。

随所求而各给兮,知根欲之无穷。

天与人之不可顿易兮,聊止啼以黄叶。

妄无体而必终兮,尔乃需之情竭。

望东方之既白兮,犹濛濛其复晦。

同乎迷若相濡兮,谁独当机感之会。

入大冶而不自知兮,感天泽之一勺。

时忽构而顿醒兮,悔从前之昧略。

顾吾身之独遭兮,几旦暮而失之。

觉而后知其将告兮,叹虚白之靡移。

匪覃恩之浪浪兮,孰执手而同归。

底乾慧而极果兮,誓始终而相师。

释及门之洗心兮,礼顶踵而陈词。

形式:

题本师空和尚真

明镜当台兮,曜神光乎夜堂。

西飙栗冽兮,蘸秋水之杲阳。

望俨慈氏兮,近之而不可狎。

荡荡乎博峤之遗风兮,当其机而知石头路滑。

悲晚近之羊质兮,尚虎皮之灿灿。

侈炎日之峻步兮,宁深云之泛泛。

念石住之微言兮,余小子犹虔虔坐以待旦。

形式: 古风

题拄杖二首(其一)

年既迈而弗衰兮,壮力由伊。

予亦因高下以相谐兮,岂旦暮之能离。

著地兮荆披,撑空兮云随。

直趋兮不顾,运足兮自知。

追前烈兮,启后武兮,将舍是焉其谁。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题拄杖二首(其二)

我凭汝力,汝得我立。汝我兮同心,不可转兮匪石。

绝夷险以进止兮,遵先贤之遗轶。

行终古而勿替兮,挈斯人以跻乎峻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