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别离(其二)》由宋代诗人吕南公所作,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生死别离之痛与生离之苦的深刻对比。
首先,“死别离,未如生别苦。”开篇即以强烈的对比手法,指出死亡的别离虽然残酷,但至少有一份终结的慰藉;而活着时的别离,却因着生命的延续,痛苦似乎更加漫长无尽。
接着,“绸缪恩意无穷处,忽作乖违成陌路。”诗人运用“绸缪”一词,形象地描绘了夫妻间深厚的情感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然而这种亲密无间的恩爱,却在一瞬间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打破,两人从此成为陌路人,情感的纽带断裂,留下无尽的遗憾与孤独。
“非缘官诛与私劫,忍令弃置随童妾。”这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别离的原因可能并非出于外在的强制或暴力,而是更为复杂的人性选择与命运安排,使得原本应共享天伦之乐的家庭成员不得不分离,甚至被抛弃给他人,这种无奈与心酸跃然纸上。
“夷齐不可人人学,争得腹空无悚慑。”引用古代贤人伯夷、叔齐的故事,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巨大落差的感慨。即便像他们那样坚守节操,也未必能避免别离的命运,更不用说普通人了。这句诗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无奈。
“生别苦,此苦无尽期,百年泉下亦衔悲。”生离的痛苦是无法计量的,它不仅贯穿于生者的心中,甚至在逝者心中也留下了永远的哀伤。这句话强调了别离之苦的永恒性,无论生死,都无法摆脱其影响。
最后,“娶归养儿畏不早,何知此日难相保。”诗人反思了婚姻与家庭的脆弱性,即使在最开始满怀希望地迎接新生命,也难以预料未来会遭遇何种变故,使得亲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岌岌可危。这句话提醒人们珍惜眼前人,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性总是让人感到不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别离之痛的复杂性和普遍性,以及人类面对生死离合时的无力感和对美好生活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