颂古五十七首(其四十三)

趁水泛船,随泥作佛。船行佛成,水泥不物。

有拄杖兮与拄杖,船中轻荡桨。

无拄杖兮夺拄杖,佛面巧出相。

好手芭蕉眼不开,塞壑填沟何处来。

形式: 偈颂

翻译

趁着水面泛起的波澜划船,随着泥土塑造佛像。船行而佛成,水和泥不再只是物质。
有拐杖时就使用拐杖,船中轻轻摇动船桨。
没有拐杖时也能夺过拐杖,佛像的面容巧妙显现。
技艺高超的手制作的芭蕉眼闭不开,它们是从哪里填满山谷和沟壑的呢?

注释

趁:趁着。
水:水面。
泛:泛起。
船:船。
随:跟随。
泥:泥土。
作:塑造。
佛:佛像。
拄杖:拐杖。
轻荡:轻轻摇动。
巧出相:巧妙显现。
好手:技艺高超的手。
芭蕉眼:芭蕉的形象。
开:睁开。
塞壑填沟:填满山谷和沟壑。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禅僧释道昌的作品,以独特的禅意和形象描绘了一幅水上行舟、修行成佛的画面。"趁水泛船,随泥作佛",表达了顺应自然、随缘而行的禅宗理念,船行佛成,暗示修行者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内心的转化。"水泥不物"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超越物质束缚的状态。

"有拄杖兮与拄杖,船中轻荡桨",描述了僧人手持杖子,轻松划船的情景,杖子既是实用工具,也是修行的象征。"无拄杖兮夺拄杖,佛面巧出相",则寓意在失去外在依靠时,内心的力量和智慧显现出来,佛性自然流露。

最后两句"好手芭蕉眼不开,塞壑填沟何处来",以芭蕉比喻修行者的内心清明,即使面对困境也能保持如芭蕉般闭目静观,不知来自何方,寓言了禅定中的超脱和神秘。整体上,这首诗富有禅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传达了禅宗关于放下执着、自在无碍的教诲。

收录诗词(66)

释道昌(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颂古五十七首(其四十二)

千里万里,不著便处却能回,闭了方丈依前来。

双收双放,半合半开。主宾全体用,石女老黄梅。

形式: 偈颂 押[灰]韵

颂古五十七首(其四十)

迅雷不及掩耳,下桩要在急水。

水深桩脚若长,耳畔雷声四起。

拈起拄杖为他中下,上上人来放过不打。

秦人一入桃花源,子孙千世为神仙。

形式: 偈颂

颂古五十七首(其三十九)

俊鹘冲天,寒鸡晓眠。脱略窼窟,迟速不偏。

截断命根急处放,当头手脚缓时样。

滴水冰生不认渠,坐筹帏幄江海量。

君不见透网金鳞活计新,住持事繁笑杀人。

形式: 偈颂

颂古五十七首(其三十八)

巨岳尘飞,蟭螟生儿。儿落尘里,如锥锥泥。

烧火救火,闭门开门。

抛柴家丑外头见,万象森罗一口吞。

形式: 偈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