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蕉雨

密与桐阴翠接。小庭三两本、清炎热。

可怕隐侯弹切。惟称禅老书笺,诗翁画雪。

美人何处怨别。缄信几番拆。应最苦不眠、秋时节。

总只向、绿窗纱,偏是绣被新凉,风摇破叶。

形式: 词牌: 芭蕉雨

鉴赏

这首《芭蕉雨》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芭蕉在雨中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哀愁的氛围。诗人通过“密与桐阴翠接”开篇,将芭蕉与周围的环境巧妙融合,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而又略显幽深的画面。接着,“小庭三两本、清炎热”,既点明了芭蕉生长的小环境,也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使得画面更加生动。

“可怕隐侯弹切。惟称禅老书笺,诗翁画雪。”这一句运用了典故和比喻,将芭蕉雨的场景与历史人物、文学艺术相联系,增加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和意境深度。同时,通过“禅老”、“诗翁”的形象,进一步强化了静谧、高雅的氛围。

“美人何处怨别。缄信几番拆。”这两句将情感引入,仿佛在讲述一个离别的故事,通过“美人”与“别离”的意象,表达了对分离之苦的深切感受,同时也暗含着对相聚的渴望。

“应最苦不眠、秋时节。”这一句直接点明了季节与情感的关系,秋天的夜晚,人们往往难以入眠,思绪万千,这种情境与芭蕉雨的场景相互映衬,增强了诗歌的情感张力。

最后,“总只向、绿窗纱,偏是绣被新凉,风摇破叶。”将视线从室外引向室内,通过“绿窗纱”、“绣被新凉”等细节描写,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略带凉意的居家氛围,同时通过“风摇破叶”这一动态景象,使得整个画面更加鲜活,情感表达更为丰富。

整体而言,《芭蕉雨》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情感抒发,构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雨夜芭蕉世界,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感悟,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离合、季节更替的感慨。

收录诗词(225)

王时翔(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露华

墙根一簇。渐碧叶抽苗,淡洁如玉。

不费砻磨,名入镜台奁录。

悄倚月夜莎阶,粉绽半含香粟。

幽韵冷,同时紫琼,已自嫌俗。纤纤可许偷握。

正雪样横枝,斜绾浓绿。误向倦眠孤馆,除下敲竹。

仿佛堕折搔头,人去汉宫难续。

清露底,空思个侬妆束。

形式: 词牌: 露华

宴清都

乍踏金塘软。文波动、欹红残翠零乱。

瑶姬素手,缃衣细褪,井华亲浣。

金刀切作团团,爱碧月、层堆玉碗。

飞丝起、色比湘裙,低回未忍轻断。

玲珑一片甘香,齿如裁雪,声与浆满。

仙郎渴病,都应尽解,渐稀茶玑。兰房瞥见余枝。

倚粉壁、横眠似懒。恍朝来、偷揭凉橱,半舒皓腕。

形式: 词牌: 宴清都

三姝媚

林园风不定。翠玲珑一树,细花幽靓。

簇簇毵毵,正露凉朝阁,越添清景。

漫惜因循,偏误了、好春芳令。

应是江南,待凤栖香,彩翎双映。寄远柳枝休倩。

只垂在帘前,折来堪赠。

转忆佳人,薄袖拂银床,戏牵金井。

惊落琼蕤,抬粉靥、檀痕微凝。

蓦闪罗罗新子,红桂乳影。

形式: 词牌: 三姝媚

蕙兰芳引

晚树斜桥,毵㲚映、碧流如玉。

恰歌发阳阿,快绝头轻新沐。

竹床自展,残照里、时梳时握。

风弄飘萧影,柳线荷丝相扑。

一笑牵肠,云鬟同梦,几斗芬馥。

奈憔悴潘郎,先有雪花点绿。凤楼人倚,陡惊入目。

向镜台深处,把苍华祝。

形式: 词牌: 蕙兰芳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