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今年草草过清明,春莫曾无十日晴。
担上牡丹犹许见,城中浑不识莺声。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天多雨,阳光稀缺的景象。开篇“今年草草过清明,春莫曾无十日晴”两句表达了对春天未能如期到来的感慨和失望,清明时节已过,却难寻一段连绵的好天气。
接下来的“担上牡丹犹许见,城中浑不识莺声”则写出了诗人在这样的春日里,即便是美丽的牡丹也只能偶尔地从担子上窥视,而城中的居民们甚至已经不再辨识细微的燕子的歌声。这里透露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疏离和感知上的迟钝。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气候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于时光易逝、美景难得以及人心向背的深沉感慨。语言简洁而富有意境,情感真挚且不失哀婉,是一篇充满哲理和情趣的佳作。
不详
幼孤,从叔父学。宋理宗景定三年进士。初媚贾似道,似道败,又上十可斩之疏。后官知严州,以城降元,为建德路总管。寻罢归,遂肆意于诗。有《桐江集》、《续古今考》,又选唐宋以来律诗,为《瀛奎律髓》
读书听雨过三更,定是明朝又不晴。
就枕未鼾饥鼠出,掀书舐砚上灯檠。
兰膏画炬出贫民,宝马香车属贵人。
月姊雨师暗商榷,不须妆点上元春。
节届烧灯奈若何,客楼三夜听霶?。
春风有意催花信,小雨如酥不用多。
年年节与物相符,笋已成竿燕欲雏。
客里不知端午近,卖花担上见菖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