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夜

客身随取止,一室冷如冰。

景远吟何托,情疏梦不曾。

雨粘初藓壁,风谢欲花灯。

岂是无家者,甘为有发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蒸]韵

翻译

我漂泊的身躯随遇而安,住处冷得像冰。
景色遥远,吟诗无处寄托,情感疏离,梦境中未曾出现。
雨打在刚长出青苔的墙壁上,微风吹过,仿佛花朵在灯下凋谢。
我并非无家可归之人,却甘愿做一名有发的僧人。

注释

客身:流浪者的身份。
冷如冰:形容极度寒冷。
景远:远方的景色。
吟何托:吟诵诗歌找不到寄托。
初藓壁:刚长出青苔的墙壁。
风谢:微风吹过。
岂是:难道是。
有发僧:指有头发但仍出家修行的人。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作为旅居之人,在夜晚所感受到的孤寂与清冷。首句“客身随取止”表达了诗人的漂泊不定,而“一室冷如冰”则渲染出环境的寂静和寒意。诗人借景抒怀,“景远吟何托”,感叹在遥远的景色中找不到共鸣,情感疏离使得梦境也变得稀少。

接下来的“雨粘初藓壁,风谢欲花灯”通过细腻的观察,写出了雨滴附着在青苔墙上的情景,以及微风吹过,仿佛连灯火都失去了往日的繁华。这两句寓含了诗人内心的落寞和对温暖生活的向往。

最后两句“岂是无家者,甘为有发僧”,诗人自问,难道真的是因为无家可归才选择这样的生活吗?他宁愿做一个有发的僧人,似乎在暗示自己并非真的心甘情愿过这种清苦的生活,而是出于无奈或追求某种精神寄托。

整体来看,这首《清夜》以清冷的环境和内心独白,展现了诗人身处异乡的孤独与对家的深深怀念,以及对生活的微妙态度。

收录诗词(189)

施枢(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萧山望城中遗漏

见说天文变,频占太史台。

但云星犯月,不料火为灾。

尽夜看烟灭,逢人问讯来。

丹心勤恋阙,东乡极裴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灰]韵

只消顷刻便漫漫,人亦求窥造化难。

柳外情知非絮落,梅边误作有花看。

朱门合席持杯煖,紫塞分屯坐甲寒。

慨想英雄当此际,肯分事业与袁安。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雪晴

送腊终宵舞,知春破晓晴。

烧痕随草长,霁色映梅清。

溜滴檐簪折,冰开沼镜明。

夜窗如对月,还又忆轻盈。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庚]韵

赓庾使和毛君玉送墨梅韵

东风吹上岁寒枝,笔下工夫颇涉奇。

此操直应同晚节,有香亦合伴冰姿。

淡于浅水笼蟾夜,清似疏篱压雪时。

春在小窗横幅里,调羹深意许谁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