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琴照

会稽城畔不见海,会稽城里海有声。

此海之声三尺桐,渺如渤澥含太清。

惜哉寂寥三十载,月出愁空不肯明。

邂逅彼孙曰冲照,燕坐之馀秋色横。

摇手照乎休可已,悲风河水客心惊。

我少学此今白发,念昔知音冢草生。

亦复何人能子知,空问世身不得轻。

庭鹤待此朝入馔,子食有禁宁无情。

形式: 古风 押[庚]韵

翻译

在会稽城边听不到海浪声,会稽城内却能听到海的呼唤。
这海的声音来自三尺桐木,仿佛渤海深藏清幽之气。
可惜啊,三十年来如此寂静,月光洒落却带不走我的忧愁。
偶遇孙冲照,闲坐时分,秋意更浓。
挥手示意停止,但悲伤的风和河水触动了旅人的内心。
我年轻时学习此曲,如今已白发苍苍,想起往日知己,墓草已生。
还有谁能理解我呢?世间只剩空洞的躯壳,不能轻视生命。
庭院中的鹤等待早晨的食物,你若有所禁,它们怎能无动于衷?

注释

会稽城:古代地名,今浙江绍兴。
海有声:比喻大海的声音或情感。
三尺桐:泛指乐器,此处可能指古瑟。
渤澥:古海域名,这里代指大海。
邂逅:偶然相遇。
燕坐:闲暇时静坐。
世身:世俗之身,指诗人自己。
朝入馔:早晨的食物,引申为生活所需。
禁:禁忌,约束。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晁说之所作的《赠琴照》,通过对会稽城内琴声的描绘,表达了对友情的怀念和时光流逝的感慨。首句“会稽城畔不见海,会稽城里海有声”以奇特的视角,将海声融入城市之中,显得别具一格。接着,“此海之声三尺桐,渺如渤澥含太清”运用比喻,形容琴音深沉而清澈,如同大海蕴含天地之气。

“惜哉寂寥三十载,月出愁空不肯明”表达诗人对过去岁月的怀念,以及对友人孙冲照的思念,月光下的孤独与哀愁未能因时间而消减。当孙冲照出现时,“邂逅彼孙曰冲照,燕坐之馀秋色横”,琴声与秋色交织,更显凄美。

然而,“摇手照乎休可已,悲风河水客心惊”又透露出一种无奈,琴声虽美,却无法停止,让听者心生悲凉。诗人感叹自己年华老去,“我少学此今白发,念昔知音冢草生”,昔日的知音已逝,只剩下琴声与回忆。

最后两句“亦复何人能子知,空问世身不得轻”表达了对知音难觅的深深感慨,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沉思。诗人以庭鹤等待主人进餐的场景收尾,暗示了对琴照的珍视,即使无人欣赏,琴照本身的情感依然深沉。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琴声为线索,寓言式地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追忆和对人生的思考,语言优美,情感深沉。

收录诗词(920)

晁说之(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伯以,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 字:以道
  • 籍贯:因慕司马光之为
  • 生卒年:1059年—1129年

相关古诗词

立秋前六言

今日自须欣喜,明朝池上秋风。

听雨如听古乐,得书似得良朋。

形式: 六言诗

岁暮六言

腊尾岂堪北去,年头又怯东奔。

萍梗往来覆载,燕雀俯仰乾坤。

形式: 六言诗 押[元]韵

西渡

西渡几回送客,春风今日思家。

我亦归期可数,休言此是天涯。

形式: 六言诗 押[麻]韵

无闷

无闷吾无欲,浮沈谁使然。

命通公道日,自是艳阳年。

鸾凤能寥廓,鲂鳟幸弃捐。

由来食肉士,久亦忘腥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