椹涧昼梦

谁谓死无知,每出辄来梦。

岂其忧在途,似亦会相送。

初看不异昔,及寤始悲痛。

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

形式: 古风

翻译

谁说死后就没有知觉,每次离开都会在梦中出现。
难道是因为路上的忧虑,还是仿佛在送别我们。
刚开始看去和往常并无差别,醒来后才感到悲伤痛苦。
世间人事瞬息万变,但清灵之魂虽逝,仍与我们同在。

注释

谁:疑问词,指代死者。
谓:认为。
无知:没有知觉。
出:离开人世。
辄:就。
梦:梦境。
忧:忧虑。
途:路途。
似:似乎。
会:会合,相聚。
相送:送别。
初看:刚一开始看。
昔:过去。
及:等到。
寤:醒来。
悲痛:悲伤痛苦。
人间:世间。
转面非:变化无常。
清魂:清灵之魂。
殁:死亡。
犹:仍然。
共:相伴。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椹涧昼梦》,通过对梦境的描绘,表达了对亡者的深深怀念和对人世无常的感慨。首句“谁谓死无知,每出辄来梦”质疑生死界限,认为逝者并非全然无知,还能在梦中与人相会。接着,“岂其忧在途,似亦会相送”暗示亡者似乎在途中或梦中给予关怀,如同送别一般。诗人醒来后,“初看不异昔,及寤始悲痛”,初时梦境如常,但醒来的悲伤却难以抵挡。最后两句“人间转面非,清魂殁犹共”揭示了人生的短暂变化和对亡者永恒灵魂的共鸣。

整体来看,这首诗以梦境为载体,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生命无常的深刻理解,语言朴素真挚,情感深沉动人。

收录诗词(2914)

梅尧臣(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汉族。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 籍贯:宣州宣城(今属安徽)
  • 生卒年:1002~1060

相关古诗词

楚童

楚童能捕鱼,乃在水边居。

手取眼不顾,情知獭未如。

鬓上浮萍草,点点绿有馀。

既挈不暇理,归来莫取渠。

形式: 古风 押[鱼]韵

睡意

少时好睡常不足,上事亲尊日拘束。

夜吟朝诵无暂休,目胔生疮臂消肉。

今踰四十无所闻,又况丧妻仍独宿。

虚堂净扫焚清香,安寝都忘世间欲。

花时啼鸟不妨喧,清暑北窗聊避燠。

叶落夜雨声满阶,雪下晓寒低压屋。

四时自得兴味佳,岂必锵金与鸣玉。

万事易厌此不厌,真可养恬无夭促。

且梦庄周化蝴蝶,焉顾仲尼讥朽木。

人事几不如梦中,休用区区走荣禄。

形式: 古风

稚子获雀雏

屋头小雀雏,气力苦未长。

乘暄学调羽,忽挂蜘蛛网。

其母不能救,啁啾空下上。

乃为人所探,不是虫丝枉。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缙叔以诗遗酒次其韵

君尝谓我性嗜酒,又复谓我耽于诗。

一日不饮情颇恶,一日不吟无所为。

酒能销忧忘富贵,诗欲主盟张鼓旗。

百觚孔圣不可拟,白眼步兵吾久师。

君多赐壶能以遗,向口满碗倾玻瓈。

醇酿甘滑泛绿蚁,从此便醉醒无期。

既以乐吾真,亦以泰吾身,莫问今人与古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