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米

市米三百钱,皑皑才一斗。

聚囷渔利家,乘此誇其有。

台人不皆贫,亦岂尽富厚。

菜色叹时艰,枵腹绝薪槱。

官司榜平粜,人趋惟恐后。

一丁米三升,鞭扑惊且走。

攒簇拥吏胥,蒙怒不厌丑。

公廷散未了,挈稚且扶耇。

谁谓台阳地,盈阡更累亩。

名为产米乡,亦有饥人否。

闻道昔先民,馀三在耕九。

贮粟预为计,丰储多聚朽。

今人何不然,岁歉辄搔首。

谓是俗纷华,虚糜费已久。

所以无盈馀,饥来罄瓦缶。

穷庐有寒士,捉襟常见肘。

米贱扬糠秕,米贵悬杵臼。

三炊虽举火,茹草兼饭糗。

一闻米价高,叹息谋莱妇。

高堂有老亲,幼子尚黄口。

仰事与俯畜,诗书非琼玖。

欲卖不值钱,换米祇取咎。

洋洋泌水清,乐饥且自守。

海日高扶桑,光华照户牖。

春色不我靳,绿到门前柳。

颇爱陶潜节,慷慨莫相负。

抗志养其真,士行不可苟。

五斗懒折腰,三升岂轻受。

甘贫本素心,肉食匪吾偶。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地区在粮食供应上的困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和民生艰难。诗人以“市米三百钱,皑皑才一斗”开篇,形象地描述了米价之高,购买力之弱,仅三百钱便只能买到一斗米。接着,诗人通过“聚囷渔利家,乘此夸其有”,揭示了某些人趁机牟利的现象,与普通百姓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

“台人不皆贫,亦岂尽富厚”一句,表达了对社会阶层差异的感慨。接下来,“菜色叹时艰,枵腹绝薪槱”描绘了百姓因饥饿而面带菜色,甚至无法维持基本生活的情景。面对这样的困境,官府采取了平粜措施,但执行过程中却出现了混乱,百姓为了得到低价米而争相抢购,甚至不惜冒犯官员。

诗中还提到了“公廷散未了,挈稚且扶耇”,即官府处理事务尚未结束,老人和孩子也加入抢购行列,反映出问题的普遍性和紧迫性。诗人通过“谁谓台阳地,盈阡更累亩。名为产米乡,亦有饥人否”提出疑问,质疑为何作为产米之地,仍有如此多的饥饿人口。

最后,诗人引用了陶渊明的典故,表达了对保持高尚品格和坚守士人操守的向往,同时也对那些追求物质享受、忽视民生疾苦的行为表示批评。整首诗深刻揭示了社会不公和民生疾苦的问题,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深切的同情和对社会公正的渴望。

收录诗词(47)

陈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龙湖岩

野竹迷离翠作垣,微茫山色古云门。

烟侵晚岫通幽径,水隔寒堤接远村。

曲槛留阴閒睡鹿,疏星倚月冷啼猿。

昔年曾得游中趣,依旧湖光潋滟存。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小店仔夜宿

尘途未整远行装,夜息还同客异乡。

一盏寒灯吟拓落,三更旅舍话凄凉。

茅檐梦破芙蓉月,竹榻思侵荻苇霜。

晓起鸡声咿喔处,数村烟水画苍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依仁道中

踽踽行来望翠微,晚风吹度拂征衣。

檨林斜影迷樵径,竹坞繁阴引钓矶。

路转纡回溪鸟散,山横黯淡野人归。

乡村扰扰何时靖,万马频嘶未解围。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琅峤山

天南遥极际,跨海一峰青。

地近朝东水,人看拱北星。

千层通翠嶂,四面是沧溟。

力致槟榔货,开山敌五丁。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青]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