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蓬莱(其二)端午

见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梳云髻。

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

艾虎宜男,朱符辟恶,好储祥纳吉。

金凤钗头,应时戴了,千般忔戏。

那更殷勤,再三祝愿,斗巧合欢,彩丝缠臂。

刻玉香蒲,泛金觥迎醉。

午日熏风,楚词高咏,度遏云声脆。

赤口白舌,从今消灭,诸馀可意。

形式: 词牌: 醉蓬莱

翻译

刚刚沐浴完兰汤,她梳理着新妆,精心盘起云鬓。
初次穿上节日的新衣,裁剪得刚好贴合身体。
艾虎象征多子,朱红符咒驱邪避凶,带来吉祥如意。
金凤凰头饰,正当时节戴上,各种玩笑逗趣。
她的热情洋溢,不断祝福,希望事事如意,彩线缠绕手臂。
精美的玉雕香蒲,金色酒杯助兴,迎接醉人的欢乐。
端午午后,清风吹过,吟唱楚辞,声音高亢清脆。
恶言恶语从此消失,剩下的都是美好的祝愿。

注释

浴兰:端午习俗,沐浴兰汤以祛病消灾。
新妆:节日新打扮。
云髻:古代妇女的发髻。
生衣:节日穿的新衣。
艾虎:端午节用艾草制作的饰品,象征多子。
朱符:红色的符咒,用于驱邪。
斗巧合欢:巧合的美好时刻。
彩丝:五彩丝线,端午节佩戴以祈福。
刻玉香蒲:雕刻有图案的玉质香蒲,用于祭祀或装饰。
熏风:温暖的南风。
楚词:指《楚辞》中的诗歌。
赤口白舌:恶言恶语。
消灭:指消除不吉利的事物。

鉴赏

这首《醉蓬莱·其二》端午节词,是宋代词人赵长卿的作品。词中描绘了一幅端午节的传统风俗画卷,通过对女子沐浴、装扮、佩戴艾草符咒、试穿新衣、戴金凤钗以及参与斗巧、缠彩丝等活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和民间习俗。

词的开头“见浴兰才罢,拂掠新妆,巧梳云髻”,写女子刚刚洗完端午的浴兰汤,精心打扮,梳出如云的发髻,展现出节日的清新与活力。接着,“初试生衣,恰三裁贴体”描绘了女子试穿新衣的情景,流露出对新衣的喜爱和节日的期待。

“艾虎宜男,朱符辟恶,好储祥纳吉”几句,强调了艾草和朱符在端午节驱邪避凶的作用,寓意吉祥如意。接下来,“金凤钗头,应时戴了,千般忔戏”描述了女子佩戴华丽的金凤钗,增添了节日的华美。

词的后半部分,通过“那更殷勤,再三祝愿,斗巧合欢,彩丝缠臂”等句,描绘了人们互祝安康、斗巧游戏的热闹场景,以及女子缠彩丝的民俗活动。最后,“刻玉香蒲,泛金觥迎醉”则描绘了饮酒祈福的习俗,而“午日熏风,楚词高咏,度遏云声脆”则以高亢激昂的歌声赞美端午的氛围。

整首词语言流畅,情感丰富,生动地再现了宋代端午节的欢乐景象,富有生活气息和民俗韵味。

收录诗词(333)

赵长卿(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宋代著名词人。宋宗室,居南丰。生平事迹不详,曾赴漕试,约宋宁宗嘉定末前后在世。从作品中可知他少时孤洁,厌恶王族豪奢的生活,后辞帝京,纵游山水,居于江南,遁世隐居,过着清贫的生活。他同情百姓,友善乡邻,常作词呈乡人。晚年孤寂消沉。《四库提要》云:“长卿恬于仕进,觞咏自娱,随意成吟,多得淡远萧疏之致。”

  • 号:仙源居士
  • 籍贯:江西南丰

相关古诗词

醉蓬莱

正金风无露。玉宇生凉,楚郊无暑。

催起行人,恰槐黄时序。

万里晴霄,几人争睹,快鹏抟一举。

明月圆时,素秋中夜,凌云新赋。

那更渊源,词锋轻锐,笔阵纵横,学通今古。

誉望飞腾,是麟宗文虎。

魁荐归来,华堂香里,与管弦为主。

待看明年,彤墀射策,鳌头独步。

形式: 词牌: 醉蓬莱

鹧鸪天

洗尽铅华不著妆。一般真色自生香。

飘飘何处凌波女,故故相迎马上郎。

寻谱谍,发诗囊。绝胜梅萼嫁冰霜。

故山寒食依然在,句引东坡旅兴忙。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霜夜

门外寒江泊小船。月明留客小窗前。

夜香烧尽更声远,斗帐低垂暖意生。

醺著酒,炙些灯。伴他针线懒成眠。

情知今夜鸳鸯梦,不似孤篷宿雁边。

形式: 词牌: 鹧鸪天

鹧鸪天.咏荼五首(其一)

弱质纤姿俪素妆。水沈山麝郁幽香。

直疑姑射来天上,要恼人间傅粉郎。

简酿酒,枕为囊。更馀风味胜糖霜。

肯如红紫空姚冶,谩惹游蜂戏蝶忙。

形式: 词牌: 鹧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