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五)

力耕心志纯,外物不得动。

虽经百寒暑,寝息无一梦。

妻孥习辛勤,百世常与共。

秋成共欣慰,春至即播种。

年丰赛神毕,腊酒互相送。

尚嗔邻家翁,年衰腰足痛。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描绘了一幅典型的农耕生活画卷,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对土地深厚的情感和对丰收的渴望。

首句“力耕心志纯”,点明了农民们以纯粹的心志投入耕作,不为外物所动,体现了他们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执着追求。接着,“虽经百寒暑,寝息无一梦”两句,形象地描绘了农民们无论春夏秋冬,始终坚守在田间劳作的情景,即使在最艰苦的环境下,也无暇顾及个人的休息和梦境,全身心投入到劳动之中。

“妻孥习辛勤,百世常与共”则揭示了农耕家庭的共同劳作,夫妻儿女齐心协力,世代相传,共同面对生活的艰辛与挑战。这种团结协作的精神,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系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基石。

“秋成共欣慰,春至即播种”表现了农民们对收获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希望。他们期待着秋天的丰收,同时也早早地规划着春天的播种,体现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顺应和对未来生活的乐观态度。

“年丰赛神毕,腊酒互相送”描绘了丰收后的庆祝场景,农民们通过祭祀活动感谢神灵的保佑,并相互分享丰收的喜悦,体现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区团结的重视。

最后,“尚嗔邻家翁,年衰腰足痛”一句,以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老年农民身体状况的关注,同时也反映了邻里之间的相互关怀和对年长者的尊重。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农耕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农民们的勤劳、智慧、乐观和对土地的深厚情感,以及他们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哲学,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价值。

收录诗词(448)

洪亮吉(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初名莲,又名礼吉,一字稚存,晚号更生居士。籍贯安徽歙县。乾隆五十五年科举榜眼,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居家十年而卒。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论人口增长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

  • 字:君直
  • 号:北江
  • 籍贯:阳湖(今江苏常州)
  • 生卒年:1746~1809

相关古诗词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六)

村鸡一两声,持镰待天晓。

出门不知途,沿林警栖鸟。

宿雨零衣裳,原头刈新草。

牛饥我心急,况复犊难抱。

八口尝苦饥,饲牛尝苦饱。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七)

山泉奔曲涧,涧曲使鱼肥。

板屋临溪水,当窗白鹭飞。

高枝晒渔网,圆牖挂蓑衣。

莫讶轩窗陋,黄尘入户稀。

形式: 古风 押[微]韵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八)

朔风吹南山,黄叶满一屋。

扫之向墙隅,然薪一冬足。

田畴虽不广,常满瓮头粟。

闭户无所营,时还把书读。

形式: 古风

出都行涿州道中见芃麦遍野慨然有田庐之思因作田家诗二十首寄意并寄芮光照杨毓舒两布衣(其九)

种松连高冈,云有先世坟。

一岁增尺土,巍然竟成原。

寒食飞纸钱,盈阡拜曾元。

但苦朴陋乡,讳字已不传。

日晚祭扫归,野花红如然。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