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寓台咏怀(其一)》是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易顺鼎所作。诗中充满了对个人命运与国家时局的深沉感慨。
首联“玉门何路望生还,恍忽长辞天地间”,开篇即以“玉门”为引,玉门关是中国古代边防要塞之一,此处借指国门之外的遥远之地。诗人感叹自己如同身处玉门之外,不知何路可回,表达了对未知命运的迷茫和对归乡之路的渴望。同时,“恍忽长辞天地间”则暗示了诗人可能面对的离别与生命的终结,流露出一种超脱而又悲凉的情感。
颔联“黄耳音书隔人海,红毛衣服共云山”,进一步描绘了诗人与外界的隔绝感。黄耳,古代传说中的神犬,象征着传递消息的使者;红毛衣服则可能是对远方异族服饰的描述,暗示诗人与外界的联系被阻断,只能在想象中与远方的人们交流。而“共云山”则将这种孤独感推向极致,仿佛诗人与世隔绝,只能与云山为伴,形象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无奈。
颈联“亡秦歃血今三户,适越文身古百蛮”,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对当前局势的忧虑。亡秦歃血指的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三户之战,象征着弱小力量对抗强敌的决心;适越文身则是讲述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暗含着诗人对于国家虽处困境但仍有复兴希望的期待。这两句通过历史的对比,既是对现实的隐喻,也是对未来的寄托。
尾联“皂帽藜床未归客,独惭无术救时艰”,诗人自比为未归之客,坐在简陋的皂帽藜床之上,表达了自己作为流亡者身份的认同,以及面对国家时局艰难时感到的无力与自责。最后一句“独惭无术救时艰”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于无法有效解决国家困境的深深自责和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个人命运与国家时局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和个人际遇的复杂情感,既有对未来的憧憬,也有对现实的无奈和自责,是一首充满深沉情感与历史思考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