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杜甫草堂的景象与变迁,充满了对历史人物的缅怀与对文学艺术的赞美。开篇以“君不见”引出对杜甫草堂的回忆,通过“少陵草堂背西郭,浣花溪水流堂脚”描绘了草堂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竹林与沙滩的寒意与荒凉,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哀愁氛围。“入门好在乌皮几,公去不归换邻里”则表达了对杜甫离开后的怀念与草堂环境的变迁。接着,“西岭千秋雪书消,舍北泥融飞燕子”描绘了四季更迭中的草堂景色,既有静谧的雪景,也有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生。最后,“祇今桤木平桥路,笼竹和烟杂江雾”描述了草堂周边环境的变化,以及新建的建筑与自然景观的融合。整首诗通过对草堂及其周围环境的细腻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之美,也寄托了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以及对文学艺术永恒价值的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