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中大水有负郭田在常州云已漂溃作一首示公仪

百谷驰东南,三江浇吴会。

积阴漏云汉,涌水翻积块。

斯民既昏垫,我稼堕颠沛。

鱼鳖有馀粮,郊原靡遗穗。

糊口窃自恕,矜寡将何赖。

天道有盈虚,吾宁罪于岁。

救饥苦谋拙,禹稷不可待。

行矣帆长风,因之浮海外。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宋代诗人刘敞对江南地区大水灾的深切关注与同情。诗中以“百谷驰东南,三江浇吴会”开篇,形象地描述了洪水泛滥的情景,江南大地一片汪洋,三江水势汹汹,淹没了吴地。

接着,“积阴漏云汉,涌水翻积块”,进一步渲染了洪水肆虐的景象,乌云密布,雨水倾泻,水浪翻滚,堆积的泥沙被冲刷得四处飞溅。这样的自然景观,不仅展现了大自然力量的惊人,也预示着人民生活的苦难。

“斯民既昏垫,我稼堕颠沛”表达了诗人对受灾民众的深切同情。洪水使百姓生活陷入困境,庄稼遭受破坏,生计艰难。面对这样的灾难,诗人感叹“鱼鳖有馀粮,郊原靡遗穗”,意指动物尚能觅食生存,而人类的粮食却无处可寻,对比鲜明,更显出人间疾苦。

“糊口窃自恕,矜寡将何赖”则直接点明了灾民的困境,他们勉力维持生计,但面对如此严重的灾害,即便是最弱小的群体也无法得到足够的援助。这种无力感和无助感,是诗人对社会救助机制缺失的深刻反思。

“天道有盈虚,吾宁罪于岁”体现了诗人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无奈。他认为,自然灾害的发生是自然界的常态,人无法改变,只能接受。然而,他并不责怪年岁,而是反思人类自身的行为是否导致了这一灾难,引人深思。

最后,“救饥苦谋拙,禹稷不可待”表达了诗人对解决灾情的无奈与期待。他认为,当前的救灾措施不够有效,即使是古代的治水英雄大禹和稷下学派也不能立即解决问题。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应对自然灾害能力的局限性。

“行矣帆长风,因之浮海外”则是诗人对未来的一种设想,或许只有通过远航寻求资源或帮助,才能缓解眼前的困境。这既是对现实的无奈,也是对未来的一种希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江南大水灾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受灾民众的深切同情,对社会救助机制的反思,以及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未来可能解决方案的探索与期待。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览古二首(其一)

固国不须险,用兵不须强。

域民在所守,威敌在所良。

由余仕诸戎,秦穆警封疆。

晏子犹在齐,范昭识难亡。

小国有其人,大国岂易当。

奈何亿万师,牧野遂煌煌。

形式: 古风 押[阳]韵

览古二首(其二)

天马出西极,由来中国用。

楩楠秀荆楚,乃作晋梁栋。

遗材彼兴忧,得宝此以重。

伍员楚亡命,一旦摧郢众。

世薄事有然,申胥得无恸。

形式: 古风

和圣俞织女无耻羞

织女有耻羞,岁一过牵牛。

暂来已遽往,光景不少留。

会合一何亟,离别一何脩。

不知灵匹意,正使今人愁。

河汉清且广,风波无时休。

蹇修古不存,乌鹊相为谋。

理拙心莫同,谁令结绸缪。

蛾眉坐自老,纨扇空悲秋。

形式: 古风 押[尤]韵

同献臣七月七日夜咏牛女

荧煌昭回章,婉娈灵匹燕。

薄雾垂絪衣,明星缀华瑱。

洁身奉君子,所幸常顾眷。

风浪既多艰,岁时剧飞箭。

会赊别堪疑,那能鬒不变。

愿构虹蜺梁,与君常相见。

形式: 古风 押[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