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白话诗(其四)

世间慵懒人,五分向有二。

例著一草衫,两膊成山字。

出语觜头高,诈作达官子。

草舍元无床,无毡复无被。

他家人定卧,日西展脚睡。

诸人五更走,日高未肯起。

朝庭数千人,平章共博戏。

菜粥吃一□,街头阔立地。

逢人若共语,荒说天下事。

唤女作家生,将儿作奴使。

妻即赤体行,寻常饥欲死。

一群病赖贼,却搦父母耻。

日月甚宽恩,不照五逆鬼。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以白话形式描绘了社会底层人民的艰辛生活,以及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上层社会的奢侈与冷漠。诗人通过生动的细节和形象的比喻,展现了贫富差距的残酷现实。

首先,诗中描述了“世间慵懒人”的生活状态,他们中的五分之二过着懒散、无所事事的生活,穿着简陋的草衫,两臂裸露,形成“山字”般的形状。这种形象的描绘,既体现了他们的贫困,也暗示了他们可能缺乏对生活的热情和追求。

接着,诗人通过“出语觜头高,诈作达官子”这句话,讽刺了这些人的虚伪和装腔作势,他们虽然物质条件匮乏,却试图模仿达官贵人的言行举止,显得有些滑稽可笑。

在描述居住条件时,诗中提到“草舍元无床,无毡复无被”,强调了他们居住环境的简陋和恶劣,连基本的睡眠用品都缺乏。进一步描绘了他们生活的艰苦,“他家人定卧,日西展脚睡”,即使到了傍晚,他们还在地上铺席而眠,可见生活条件之差。

对于上层社会,诗中通过“朝庭数千人,平章共博戏”来展现他们的奢华与享乐,与底层人民的困苦形成鲜明对比。同时,“菜粥吃一□,街头阔立地”则描绘了底层人民的食物简单,生活空间狭窄,与上层社会的丰盛形成对比。

最后,诗中通过“逢人若共语,荒说天下事”、“唤女作家生,将儿作奴使”、“妻即赤体行,寻常饥欲死”等描述,揭示了底层人民在社会地位、家庭关系等方面的不公和压迫。尤其是“一群病赖贼,却搦父母耻”一句,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底层人民在道德观念上的困境,他们虽身陷困境,但仍然坚守某些传统道德底线,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以及底层人民在生存压力下的无奈与挣扎,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底层人民命运的关注。

收录诗词(26)

缺名一(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五言白话诗(其五)

家中渐渐贫,良由慵懒妇。

长头爱床坐,饱吃没娑肚。

频年勤生儿,不肯收家具。

饮酒五夫敌,不解缝衫裤。

事当好衣裳,得便走出去。

不要男为伴,心里恒攀慕。

东家能涅舌,西家好合斗。

两家既不合,角眼相蛆妒。

别觅好时对,趁却莫交住。

形式: 古风

五言白话诗(其六)

用钱索新妇,当家有新故。

儿替阿耶来,新妇替家母。

替人既倒来,条录相分付。

新妇知家事,儿郎永门户。

好衣我须著,好食入我肚。

我老妻亦老,替代不得住。

语你夫妻道,我死还到汝。

形式: 古风

五言白话诗(其七)

孝是前身缘,不由相放习。

儿行不忆母,母恒行坐泣。

儿行母亦徵,项膇连脑急。

闻道贼出来,母愁空有骨。

儿回见母面,颜色肥没忽。

形式: 古风

五言白话诗(其八)

闻道须鬼兵,逢头即须搦。

欲似园中果,未熟亦须摘。

老少总皆去,共同众死厄。

长命得八十,恰同寄住客。

暂在主人家,不久自分擘。

喻若行路人,前后踏光陌。

形式: 古风 押[陌]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