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堤

良医视病人,察脉审其证。

悉病所从来,治之药乃应。

浊河本北流,清淮自南亘。

河徒忽夺淮,淮弱而河盛。

一石八斗泥,壅碍入海径。

倒灌淮上流,湖于可涉胫。

埂堰始冲决,淮南受其病。

塞决固治标,要须遂其性。

下流无路行,东遏必西迸。

疮平毒未消,堡闭盗犹横。

旁观方忧危,当局莫予圣。

治河近称善,吾宗老司空。

河徙时未久,淮流尚争雄。

海口虽停沙,可以水力冲。

淮主河乃客,主壮客不攻。

用清以刷浊,当年策诚工。

淮今仅一线,河涨犹难容。

淤沙积成土,不浚焉得通?

古方治今病,和缓技亦穷。

疏瀹费虽多,尺寸皆有功。

堤成倘蚁漏,金钱掷波中。

形式: 古风

鉴赏

此诗《河堤》由清代诗人潘耒所作,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与描绘,展现了治理黄河与淮河关系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首句“良医视病人,察脉审其证”,以医者诊病为喻,强调了了解问题本质的重要性。接着“悉病所从来,治之药乃应”进一步阐述了对症下药的道理,引出治理黄河与淮河关系的难题。

“浊河本北流,清淮自南亘。河徒忽夺淮,淮弱而河盛。”描述了黄河与淮河自然流动的状态,以及黄河突然改变流向,导致淮河承受巨大压力的情景。这一部分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观比喻,展现了地理环境变化对河流系统的影响。

“一石八斗泥,壅碍入海径。倒灌淮上流,湖于可涉胫。”描绘了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形成阻碍,导致淮河水量增加,甚至影响到湖泊的正常状态。这一段通过具体数字和形象的场景,展示了黄河泥沙对淮河生态的破坏。

“埂堰始冲决,淮南受其病。塞决固治标,要须遂其性。”指出治理黄河与淮河关系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采取临时措施。这里强调了理解并顺应自然规律的重要性。

“下流无路行,东遏必西迸。疮平毒未消,堡闭盗犹横。”描述了黄河改道后,淮河下游面临的新问题,以及治理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旁观方忧危,当局莫予圣。治河近称善,吾宗老司空。”表达了外界对治理工作的担忧,以及当局在治理过程中的努力和尝试。这里也暗含了对治理策略和方法的反思。

“河徙时未久,淮流尚争雄。海口虽停沙,可以水力冲。淮主河乃客,主壮客不攻。”进一步探讨了黄河与淮河之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以及如何利用水力资源进行治理。

“用清以刷浊,当年策诚工。淮今仅一线,河涨犹难容。”强调了通过清淤等手段改善河流状况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了当前治理成果的局限性。

“淤沙积成土,不浚焉得通?古方治今病,和缓技亦穷。疏瀹费虽多,尺寸皆有功。堤成倘蚁漏,金钱掷波中。”总结了治理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和成本,以及对传统方法的反思,强调了治理工作需要持续投入和创新。

整首诗通过对黄河与淮河关系的描绘和分析,反映了古代治水智慧与现代水利工程的挑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收录诗词(35)

潘耒(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天都峰

黄山百千峰,兹何独称长?

大巧不炫奇,尊严故无两。

中天开帝廷,万灵此朝飨。

肃穆垂冕旒,森严排甲仗。

梯空一万重,拔地九千丈。

烟云升及腰,日月行在掌。

群山自言尊,对之失气象。

譬如见真人,群雄自头抢。

苍苍百里外,孤标已瞻仰。

即之如可亲,攀之莫能上。

石阙望峨峨,天桥瞩朗朗。

载肉无由升,徒然结遐想。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碧云寺

香台俯鸿蒙,群山四环卫。

龙宫豁然开,楼观涌空际。

丹霞夹飞甍,珠树荫密砌。

峥嵘神鬼工,照耀金碧气。

壮观何能尔,创此自中贵。

坡陀山送冢,规模更宏丽。

黄肠隧道封,玉鱼便房闭。

丹青俨祠宇,特敕蒙葬祭。

丰碑刻鸿文,历历元宰制。

行人不能读,识者发叹忾。

中官古来有,扫除职微细。

念其犬马勤,帷盖斯可瘗。

奈何滥恩私,王章亵奴隶?

官号借台司,封土同带砺。

所以蓄神奸,毒焰流海澨。

燃脐未快心,惟令此埋胔?

苍凉金粟堆,寝殿非昔制。

兹何尚巍然,石门锁松桂。

谁能手斧柯,千春扫氛翳?

形式: 古风

韶州至清远道中杂诗

浈阳峡百里,两崖状如门。

江流日漱啮,崩剥露危根。

空中颐霤削,骨立龙虎蹲。

孤舟出其下,凛然凄心魂。

石戴万篙眼,壁萦千牵痕。

溯流行良难,下峡如星奔。

滩急波易驶,林深景常昏。

奇峰递迎送,百千互卑尊。

或肖天榜挂,或疑铁骑屯。

心赏不暇接,目眩难具论。

古来投荒人,郁结声长吞。

壮观有如此,何必非君恩?

形式: 古风 押[元]韵

韩蕲王墓碑歌

灵岩山前冢累累,荒烟野蔓不足悲。

巨石崚嶒戛松际,旁人云是韩王碑。

韩王蜕去五百载,当年英名至今在。

弯弓夜月射奔鲸,拔剑寒沙清瀚海。

一朝雄姿为枯骨,麒麟高冢营山窟。

黄肠便房天府出,守冢万家拜百笏。

岁久但见蒿与藜,豺狼入穴狐兔啼。

惟留一片石,千古灵岩西。

灵岩峰高入云霓,韩王勋名与之齐。

惟王勋名震千古,手奠坤维揭天柱。

挥日之戈射潮弩,半壁江山留宋土。

可怜后此竟何人,忍使铜仙泪如雨!

梅花落尽梨花开,游人络绎灵岩来。

但上琴台寻响屟,何人山麓披蒿莱?

碑高三丈字如掌,帝制鸿文盛褒奖。

纵使碑刓墓尽平,盖世功名在天壤。

君不见钱塘饮马江不流,凤山宫阙为荒丘。

张王秦相墓何在,六陵萧飒冬青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