郴江百咏(其十九)湖亭

城外高堂俯碧湾,山如螺黛水如环。

有时鼓棹来寻胜,直到斜阳未欲还。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删]韵

翻译

城外的高大房屋俯瞰着碧绿的海湾,
山峦像螺纹黛色的发髻,水面如同环绕的玉带。

注释

城外:远离城市的地方。
高堂:高大的房屋。
碧湾:碧绿的海湾。
螺黛:螺纹状的黛色(形容山的形状)。
水如环:水面像环形的玉带。
鼓棹:划船。
寻胜:寻找美景。
斜阳:夕阳。
未欲还:不想返回。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开篇“城外高堂俯碧湾”一句,设置了全诗的意境,将读者带到了一个远离喧嚣、宁静幽雅的自然景观之中。这里的“高堂”指的是湖亭,而“碧湾”则是周围被青山环绕的水域,这个场所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也让人心旷神怡。

紧接着,“山如螺黛水如环”一句,通过比喻手法进一步渲染了景色。山峦蜿蜒如同古代画家笔下的细腻描绘,而湖水则宛如精致的玉环,展现出自然之美。

“有时鼓棹来寻胜”一句,引入了人物行动,显示诗人不仅欣赏静态景色,也乐于动中感悟。这里的“鼓棹”指的是划船前进的声音,而“寻胜”则是寻访美丽风光之意。

最后,“直到斜阳未欲还”一句,以时间为线索,勾勒出诗人徜徉忘返的心境。“斜阳”即西沉的太阳,不仅描绘了景色,也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变化。诗人在美丽的自然环境中流连忘返,直至夕阳西下也不愿离开,这种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令人向往。

总体而言,此诗通过对山水景观的细腻描绘和对人物情感的深刻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切感悟以及对田园生活的无限向往。

收录诗词(131)

阮阅(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舒城(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约北宋末前后在世。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进士(榜名美成),做过钱塘幕官,自户部郎官责知巢县,宋徽宗宣和中任郴州知州。南宋建炎初,(公元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仕后定居宜春。初至,讼牒颇繁,乃大书“依本分”三字,印榜四城墙壁。郡民化之,谤四厅为无讼堂

  • 籍贯:自号散翁亦称松菊道
  • 生卒年:约公元1126年前后在世

相关古诗词

郴江百咏(其九十一)蔡伦宅

竹简韦编写六经,不知何用捣枯藤。

自从杵臼深藏后,采楮舂桑事已更。

形式: 七言绝句

寄郑良佐

书生著书贪日课,文士卖文救穷饿。

青楼歌酒属富儿,不意此名君乃荷。

风波平地自谁始,一倡从知百人和。

东鲁男子旧修谨,南郡诸生底逋播。

平安敢烦街吏报,洁白长赓楚人些。

流言不计两曾参,机上慈亲枉惊堕。

阮舍尤须办南北,杜冠可无分小大。

宁知宋玉笑登徒,或指宣尼作阳货。

璧亡误使张仪去,兵利徒为少卿祸。

违从兄食祇厚诬,偿同舍金聊引过。

无黥可息劓可补,未信白璧青蝇涴。

君不见吾宗孟公士所倾,亦有俗子惊人坐。

形式: 古风

洞仙歌.赠宜春官妓赵佛奴

赵家姊妹,合在昭阳殿。因甚人间有飞燕。

见伊底,尽道独步江南,便江北、也何曾惯见。

惜伊情性好,不解嗔人,长带桃花笑时脸。

向尊前酒底,得见些时,似恁地、能得几回细看。

待不眨眼儿、觑著伊,将眨眼底工夫,剩看几遍。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减字木兰花.冬至

晓云舒瑞,寒影初回长日至。罗袜新成,更有何人继后尘。

绮窗寒浅,尽道朝来添一线。秉烛须游,已减铜壶昨夜筹。

形式: 词牌: 减字木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