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陵行

山行自好况清明,朝陵偶作东门行。

青山百里恣奇览,怪哉风伯何无情。

怒木惊沙鸣不息,四野无人日无色。

垂头阖眼信马行,咫尺有山看不得。

昌平少憩朝跻登,眵眼一洗犹瞢腾。

夜深星斗光若动,黑云肤寸从东升。

归程复指昌平郭,万窍号呼止还作。

曾闻飘风不终朝,我行三日三日恶。

平生万事多乖违,感尔风伯能追随。

前日相迎今日送,眷恋岂要赓前题。

还家颒面坐未定,天日融和风寂静。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朝陵行途中所见的自然景象与内心感受。开篇“山行自好况清明,朝陵偶作东门行”点明了行程的时间与地点,清明时节,诗人前往陵墓,偶然间走出了东门,开始了他的旅程。

接着,“青山百里恣奇览,怪哉风伯何无情”表达了诗人对沿途美景的欣赏与对风伯的不解。百里的青山,奇景尽收眼底,然而风伯似乎并不理解诗人的兴致,其怒木惊沙,鸣声不息,使得四周一片荒凉,四野无人,日色暗淡。

“垂头阖眼信马行,咫尺有山看不得”描述了诗人无奈地随马前行,即使近在咫尺的山峦也难以看清。这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也是诗人情绪的流露,仿佛他内心的困惑与外界的压抑相互交织。

“昌平少憩朝跻登,眵眼一洗犹瞢腾”写诗人稍作休息后继续前行,疲惫的眼睛得到了短暂的恢复,但仍然感到迷蒙不清。这里既有身体上的疲惫,也有心灵上的迷茫。

“夜深星斗光若动,黑云肤寸从东升”描绘了夜晚的景色,星光闪烁,仿佛在空中舞动,而乌云却从东方缓缓升起,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

“归程复指昌平郭,万窍号呼止还作”写诗人返回时,耳边传来风声的呼唤,仿佛在告别,又似乎在提醒。这里的“万窍号呼”形象地描绘了风声的强烈与复杂。

“曾闻飘风不终朝,我行三日三日恶”引用了古人的话,表达了对风的短暂与变化无常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这次旅行中恶劣天气的感慨。

“平生万事多乖违,感尔风伯能追随”诗人感叹自己一生中经历的事情多有不如意,却对风伯能够陪伴自己感到一丝安慰。

最后,“前日相迎今日送,眷恋岂要赓前题”表达了对风的依恋与不舍,虽然风伯前日迎接,今日送别,但这种情感是真挚的,不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

“还家颒面坐未定,天日融和风寂静”写诗人回到家中,洗净面容,坐下还未安定,天空已变得晴朗,风也变得宁静,暗示了旅程的结束与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观与诗人的情感变化,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关系,以及在逆境中寻求心灵慰藉的过程。

收录诗词(859)

王鏊(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文学家。晚号拙叟,学者称震泽先生,汉族。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博学有识鉴,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

  • 字:济之
  • 号:守溪
  • 籍贯:吴县(今江苏苏州)
  • 生卒年:1450—1524

相关古诗词

游京城西山三首(其一)

赏心多与宦情违,三载来游一日归。

树下杯行殊草草,水边人去更依依。

郊原却略青骢度,天水苍茫白鸟飞。

回首青山应笑我,漫将尘土涴苔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

游京城西山三首(其二)

三年渴思玉山泉,濯足盘陀一爽然。

寒漱石根鸣决决,光摇云影静娟娟。

诸贤好作山阴会,老子仍工水底眠。

汲得一瓢城里去,霈为甘雨洒炎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游京城西山三首(其三)

出郊风物两閒间,眼底江南顿觉还。

金阙五云浮王气,玉亭千古识龙颜。

地除扬子应无水,天尽中原合有山。

何事宋家三百载,只披图志望㠝岏。

形式: 七言律诗

匏庵惠鹤

鸳鸯困雕笼,鹦鹉桎金索。

人情虽甚怜,物性终不乐。

不如鹤性閒,近人殊不愕。

雪中立伶俜,风前步略却。

或俛啄苍苔,或侧睨冥漠。

翛然物外情,自得彼此各。

所以亦乐园,一名为一鹤。

归来睇小园,欠此殊寂寞。

清晨坐茅斋,苏帖宛如昨。

人从玉延亭,致此小岝㟧。

应怜我家园,草树颇荒落。

青泥黄叶间,此物殊可著。

风清月夜时,相应如唯诺。

鹤貌自孤高,公意尤不薄。

便当扫园亭,小池为汝凿。

鹤鹤来我前,今日与汝约。

汝本九皋禽,非人可笼络。

既为诗家玩,又受主翁托。

有木从汝栖,有泉从汝瀹。

虽无乘轩贵,止此亦不恶。

切勿隘吾园,不足恣飞跃。

一朝凌天风,万里向寥廓。

形式: 古风 押[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