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描绘了一位隐士的生活情趣与心境。首联“山可供樵水给厨,归云幽处兴偏余”,开篇即展现了一幅自然与生活和谐共存的画面,山中可采樵以供日常所需,流水潺潺,满足了炊事之需,而归云缭绕的幽静之地,更增添了生活的趣味与诗意。
颔联“清风竹里闲敲句,白日林间自读书”,进一步展现了隐士在自然环境中的精神生活。清风徐来,竹影摇曳,诗人于其间悠闲地构思诗句;白日之时,在茂密的树林间,独自沉浸于书海之中,享受着知识的滋养与心灵的宁静。
颈联“三径菊松陶令宅,一村花鸟杜陵居”,通过引用陶渊明和杜甫的典故,表达了对古代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三径菊松,象征着陶渊明归隐田园的雅致生活;一村花鸟,则是杜甫笔下乡村生活的生动描绘。这两句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古代隐士生活的向往,也暗示了自己希望在自然与文学中找到心灵的归宿。
尾联“为嫌白发催人老,故卜余山结草庐”则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坚定选择。诗人因害怕白发催人老去,不愿被世俗所累,因此决定在余山卜地,建造草庐,过上自由自在、远离尘嚣的生活。这一联既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内心的追求,也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深刻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绘和对古代隐逸生活的深情向往,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对理想生活状态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