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子陵画像

陶朱防狡兔,渭滨兆非熊。

先生但钓月,君王友不从。

我昔访其迹,溪光磨青铜。

呼公公不应,天籁自号空。

何人知此景,携归梵王宫。

乃知夜半力,端在寸毫中。

形式: 古风

翻译

陶朱公防备狡猾的兔子,渭水之滨预示着非同寻常的熊罴出现。
先生只愿垂钓明月,而不愿追随君王为友。
我曾去探寻他的踪迹,溪水映照出青铜般的光泽。
呼唤他却得不到回应,只有大自然的声音回荡在空旷处。
谁能理解这样的景象?我想将它带回佛国宫殿。
这才明白,真正的力量往往隐藏在深夜的静谧和微小的细节之中。

注释

狡兔:比喻机智的敌人或难以预料的情况。
渭滨:渭水边,古代常用来象征吉祥之地。
钓月:借指隐士的闲适生活,不愿涉足尘世。
梵王宫:象征极乐世界或精神追求的崇高之地。

鉴赏

这首诗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邓肃所作,名为《观子陵画像》。诗中的意境深远,语言凝练,充分展现了作者对古人风骨的赞美和自我精神世界的表达。

“陶朱防狡兔,渭滨兆非熊。”开篇即以历史上的名臣陶朱公(范蠡)和子陵(指西汉时期的丞相张良)为例,他们以智谋著称,却不显山露水。诗人通过对比强调了隐藏实力,不轻易示人的高明。

“先生但钓月,君王友不从。”这里的“先生”代指子陵,意在表达他宁愿隐居山林,以钓鱼为乐,而非追随世俗的权贵。这种超脱物外的情怀与古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高风相契。

“我昔访其迹,溪光磨青铜。”诗人曾经寻访子陵遗迹,在溪水映照下,连古代铜器也显得光泽。此景此情,使人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自然之美。

“呼公公不应,天籁自号空。”在这宁静的环境中,即使呼唤子陵,也只有回声与自己相遇。这种孤寂之境,更显出诗人对古人的崇敬和自己的孤独感受。

“何人知此景,携归梵王宫。”这一句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将这份美好与神圣的梵天(佛教中的净土)相连,似乎在追求一种超脱尘世、达到精神至境的愿望。

最后,“乃知夜半力,端在寸毫中。”透露了诗人对子陵晚年仍旧保持着不屈不挠精神状态的钦佩。即便是在深夜寂静之时,那份力量和坚持也依然存在于细微之处。

整首诗通过对子陵画像的观赏,抒写了诗人对于古人高洁品格的向往,以及个人对于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渴望。

收录诗词(295)

邓肃(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访丹霞

烟云著天无寸空,寒窗瑟瑟夜号风。

浩歌出门何所诣,故人飞锡梵王宫。

扣门兀坐寂无语,衲破蒙头面如土。

逢场聊复触机锋,千偈澜翻疾风雨。

我生鼻孔自撩天,笑将龙肉比谈禅。

针水相投得吾子,帖肉汗衫今脱然。

但怜净业犹诗酒,醉笔时作蛟龙走。

傥惟语默两无妨,凭公刻烛联千首。

况是雪意政相留,慎勿匆匆抚刀头。

明日谈笑作春色,同在琼瑶十二楼。

形式: 古风

游黄杨岩

朔风夜号空,于隅几枝木。

深山自春色,芳草不凋绿。

朋来得佳游,招提藏翠麓。

新酒赤如丹,竹萌肥胜肉。

一醉出门去,缺月挂修竹。

归路沙溪浅,危桥溅寒玉。

夜过渭滨居,门庭应不俗。

对座寂无言,泉声如击筑。

宗盟更可人,相邀勤秉烛。

开缄得捷音,豺狼俱面北。

回棹今可矣,赏心嗟未足。

西去有奇岩,祥云覆华屋。

箕踞列千人,未充空洞腹。

更约林宗俱,来伴白云宿。

形式: 古风

别施君叔异

泮水儒生急寸禄,白袍干人如立鹄。

争注虫鱼股置锥,世外语言不到目。

我嫌人醉还啜醨,常嗟心迹两相离。

邂逅得君能我意,笔端聊复出新奇。

爱君未冠少年郎,语出辄惊鹓鹭行。

若不纷华替初志,事业他时未易量。

今被青衫走尘土,满面春风归仕路。

拄笏政可望西山,莫见輶轩腰伛偻。

我今絷维犹未释,相思何处访纵迹。

为君时望斗牛间,期君光芒高万尺。

形式: 古风

别珠公

我顷诗成准敕恶,寒江夜度秋萧索。

曳杖从师得摩尼,洗空愁肠天地廓。

年来狂妄婴逆鳞,去国三秋又出奔。

隔墙后得绨袍旧,一笑唤回逆旅春。

我心不转嗟匪石,方壮两遭天上斥。

处处逢君道价高,万指方袍趋法席。

白云天下妙林泉,看君又作新法缘。

傥能容此无归客,便当结社追白莲。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