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深邃的哲理和淡泊的情怀,展现了对世事无常与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首句“世事百年谁适意”直指人生百态,道出了世事多变,难以满足所有人的愿望,引人深思。接着,“须君空洞一毫无”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超脱世俗、内心纯净的向往,认为真正的自由与满足在于内心的空灵与无欲无求。
后两句“白沙门地皆沧海,莫下长江问老夫”,进一步深化了这种超然物外的情感。将白沙门之地比作广阔的沧海,寓意着广阔的世界和人生的无限可能,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某种疏离感。最后的“莫下长江问老夫”,则是一种决绝的态度,表明诗人不愿再被世俗的纷扰所困扰,希望远离尘嚣,寻求心灵的宁静与解脱。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比与象征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人生、世界以及自我内心的深刻洞察与追求,体现了明代文人对于超脱与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现实世界复杂性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