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中作

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

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

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

形式: 排律 押[青]韵

翻译

湘江之水环绕着南岳衡山,极目远眺,山色一片青翠。
身居官位,心系俸禄,虽多次途经此地,却始终未能摆脱尘世羁绊。
烟雾缭绕的小岛适宜在春天观赏,而夜晚的丛林中猿猴啼鸣,则不宜聆听。
漫长旅途思绪纷繁,孤舟独行,天空又变得昏暗。
从此随波逐流,唉,这无尽漂泊真是劳苦了我的身心。

注释

湘流:湘江之水。
南岳:指衡山,五岳之一,位于湖南。
绝目:极目,放眼望去。
转青青:山色转变成青翠的样子。
怀禄:心系俸禄,留恋官位。
未能已:未能停止,未能摆脱。
瞻途:眺望道路,此处指沿途经过。
屡所经:多次经过此地。
烟屿:云雾缭绕的小岛。
宜春望:适宜在春天观赏。
林猿:生活在丛林中的猿猴。
莫夜听:不宜在夜晚聆听(其啼鸣)。
永路:漫长的道路,长途旅程。
日多绪:每日思绪纷繁。
孤舟:独自乘坐的小船。
天复冥:天空再次变得昏暗。
浮没:随波逐流,漂泊不定。
从此去:从此处离去,从此开始漂泊。
嗟嗟:感叹词,表示叹息或哀伤。
劳我形:使我身心疲惫,劳苦我的身体。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湘水流域的南岳山中所见所感。开篇两句“湘流绕南岳,绝目转青青”生动地勾勒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卷,湘江围绕着雄伟的南岳,视线尽头处山色渐渐深沉,呈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孤独。

接着,“怀禄未能已,瞻途屡所经”透露出诗人内心的不舍和对过往的回忆。这里的“怀禄”可能指的是过去的荣誉或是对某种美好事物的留恋,而“瞻途”则是指诗人沿着熟悉的小路反复游走,表达了他对于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感。

“烟屿宜春望,林猿莫夜听”一句,则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风光图。烟雾缭绕之中,山屿在春天更显得宜人乐景;而“林猿莫夜听”则是提醒读者,在夜深人静时,不必去倾听林间猿啼的声音,或许是在暗示诗人对于自然界的尊重和顺应。

“永路日多绪,孤舟天复冥”两句,表达了时间流逝和人生旅途的无常。长路在日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漫长,而孤独的小船似乎在广阔苍茫的天地间航行,给人一种深远且迷离的感觉。

最后,“浮没从此去,嗟嗟劳我形”则是诗人对于自己命运的一种感慨。或许是在表达对过往生活状态的反思,也可能是在抒发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忧虑,这里的“浮没”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无常。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独白与情感流转,是一首深具个人情怀和哲理思考的作品。

收录诗词(219)

张九龄(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诗人。一名博物,汉族。长安年间进士。官至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罢相,为荆州长史。诗风清淡。有《曲江集》。他是一位有胆识、有远见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诗人、名相。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五言古诗,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誉为“岭南第一人”

  • 字:子寿
  • 籍贯: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
  • 生卒年:678-740

相关古诗词

登临沮楼

高深不可厌,巡属复来过。

本与众山绝,况兹韶景和。

危楼入水倒,飞槛向空摩。

杂树缘青壁,樛枝挂绿萝。

潭清能彻底,鱼乐好跳波。

有象言虽具,无端思转多。

同怀不在此,孤赏欲如何。

形式: 排律 押[歌]韵

登城楼望西山作

城楼枕南浦,日夕顾西山。

宛宛鸾鹤处,高高烟雾间。

仙井今犹在,洪厓久不还。

金编莫我授,羽驾亦难攀。

檐际千峰出,云中一鸟闲。

纵观穷水国,游思遍人寰。

勿复尘埃事,归来且闭关。

形式: 排律 押[删]韵

登总持寺阁

香阁起崔嵬,高高沙版开。

攀跻千仞上,纷诡万形来。

草间商君陌,云重汉后台。

山从函谷断,川向斗城回。

林里春容变,天边客思催。

登临信为美,怀远独悠哉。

形式: 排律 押[灰]韵

登荆州城楼

天宇何其旷,江城坐自拘。

层楼百馀尺,迢递在西隅。

暇日时登眺,荒郊临故都。

累累见陈迹,寂寂想雄图。

古往山川在,今来郡邑殊。

北疆虽入郑,东距岂防吴。

几代传荆国,当时敌陕郛。

上流空有处,中土复何虞。

枕席夷三峡,关梁豁五湖。

承平无异境,守隘莫论夫。

自罢金门籍,来参竹使符。

端居向林薮,微尚在桑榆。

直似王陵戆,非如宁武愚。

今兹对南浦,乘雁与双凫。

形式: 排律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