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沈仲威之南京兵部兼忆乃兄仲律佥宪柬计刑部汝和吴屯田元玉

昔年我在金陵城,舍舟跃马长安行。

大江为隍石为郭,天地设险通神灵。

阙庭巍巍拥台署,馆舍济济罗贤英。

朱楼画栋连飞甍,六街三市分纵横。

琳宫宝地不知数,复有金碧摩峥嵘。

鸡鸣山头海色动,雨花台前芳草平。

是时同游尽豪俊,元方最有能诗名。

赋诗载酒乐未巳,长揖遂作西南征。

君今作官向南署,予亦归来几寒暑。

壮心廓落江海空,目断双鸿欲飞去。

羡君生长在兹地,山水还经旧时路。

好事真成太史游,多才不耻班生赋。

锦袍纱帽坐看书,官清地切兵曹居。

中宵或有彭城梦,暇日自引河阳车。

我家北都官北阙,未免尘滓随簪裾。

人生离合类萍梗,因君感旧重郁纡。

浮梁醉客久不见,青龙山人音问疏。

二君词画吾所爱,忆我为寄江南图。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李东阳所作,名为《送沈仲威之南京兵部兼忆乃兄仲律佥宪柬计刑部汝和吴屯田元玉》。诗中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在金陵城的相聚与离别之情,以及对友人前往南京兵部任职的关切与祝福。

诗开篇即以“昔年”二字引出回忆,诗人追忆往昔与友人在金陵城的欢聚时光,随后描述了金陵城的壮丽景象:大江如护城河,石头城如城墙,天地间险要之地汇聚着神灵。接着,诗人描绘了皇宫的雄伟、馆舍的繁华、朱楼画栋的壮观,以及六街三市的繁华景象。鸡鸣山头海色动,雨花台前芳草平,更增添了画面的生动与美丽。

诗人提到当时一同游玩的都是才华横溢的豪俊之士,其中元方最为擅长诗歌创作。他们赋诗载酒,乐此不疲,直到分别。诗人感慨自己与友人的离别,以及友人前往南京兵部任职的路程。他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并期待友人能够继续在官场上施展才华。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回忆起友人沈仲威在南京兵部的职位,以及友人兄弟们在不同官职上的成就。诗人羡慕友人能够生长在如此美丽的山水之间,还能够经历旧时的道路。他提到友人如同太史一般游历四方,多才不耻班生赋,穿着锦袍纱帽,坐在书斋中阅读,官清地切兵曹居。诗人还提到自己身处北都官北阙,难免会受到世俗尘埃的影响,感叹人生离合如同浮萍与水草,难以把握。

最后,诗人回忆起与友人的相聚与离别,以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提到自己与两位友人的词画作品的喜爱,并希望友人能够将江南的景色寄给自己。整首诗情感丰富,既有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有对友人未来的祝福与期待,展现了深厚的友情和对生活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1558)

李东阳(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谥文正,明朝中叶重臣,文学家,书法家,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寄籍京师(今北京市)。天顺八年进士,授编修,累迁侍讲学士,充东宫讲官,弘治八年以礼部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直内阁,预机务。立朝五十年,柄国十八载,清节不渝。文章典雅流丽,工篆隶书。有《怀麓堂集》、《怀麓堂诗话》、《燕对录》

  • 字:宾之
  • 号:西涯
  • 籍贯:湖广长沙府茶陵州(今湖南茶陵)
  • 生卒年:1447年-1516年

相关古诗词

张养止检讨所藏王舜耕雪图

朔风撼山山石裂,老树杈枒半枯折。

阴云匝地冻不收,知是前溪夜来雪。

回峰远岫相明灭,断梗流澌正幽咽。

天寒万籁声萧萧,水行无舟陆无辙。

村回径仄随欹倾,危桥欲堕犹低撑。

长空遥遥一雁下,白屋袅袅孤烟生。

灞陵豪客一时兴,东郭幽人千古情。

高堂对酒不得醉,我意岂独怜丹青。

君不见去年三冬无一白,又不见九月江南雪盈尺。

丰年消息定何如,欲向田家问麰麦。

官曹坐食无良筹,予亦胡为簪组流。

知君故是经济器,慷慨莫忘苍生忧。

形式: 古风

破戒后明仲劝作诗韵

自别词林老冰玉,尘满胸中数千斛。

忽传健檄督我诗,我诗未成君累幅。

苦君相操如湿束,强将冠屦加老禅,顿使茹荤兼食肉。

平生此事性所好,纵使戒心宁戒目。

刘伶断酒忍解酲,虞七废书犹画腹。

群公左袒才两人,后有修撰前侍读。

向来论议各反复,老将深机信神速。

始知诗酒非俗事,诗亦可作酒可盝。

此语虽佳恨不除,悔却从前三月俗。

即当载酒携我诗,来听高谈如炙毂。

形式: 古风

谢学士所藏山水图歌

翰林门地清于冰,高堂六月开云汀。

凉秋摵摵起庭宇,万籁如在空中听。

空山苍苍入林莽,江上茆亭隔风雨。

层窗曲槛深阒寥,寂寂幽弦似相语。

绳床棐几随周旋,麈尾不动声琅然。

山高水阔鸟飞尽,惟有碧树鸣寒蝉。

东邻老翁跨驴至,西家屐齿半欲穿。

山头荷担步还却,此岂有意冷冷弦。

先生爱山复爱水,看画题诗宛相似。

坐令宾主成三人,不羡谪仙花月里。

玉堂退食时相从,恍然坐我青芙蓉。

愿将一曲洗双耳,更待高楼阊阖风。

形式: 古风

题朱仪中雪雨二图(其一)

洛阳城中一丈雪,洛阳先生被如铁。

洛阳令尹呼始醒,足不可出骨可折。

谁为此图图者谁,深山日晏启关迟。

呼童拥彗亦多事,安用扫此门庭为。

前山无樵溪不钓,独坐空林发长啸。

鸱鸦饱肉鸥鹭饥,岁暮苦寒空自知。

世人厌寒争附热,此景萧萧向谁说。

炎凉翻覆如画图,图中之人今有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