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德上人莫作言语

凡物得其时则鸣,鸣之大者唯雷霆。

使雷常鸣不以节,人忘修省孰震惊。

往时耆年深此旨,十度发言九度已。

更有宝云多口师,每见僧来面壁耳。

岂似而今文字禅,骈头并驾争后先。

愿公藏此千钧重,等闲不射射必中。

形式: 古风

翻译

万物在适宜的时候都会发出声音,其中最大的声音是雷霆。
如果雷声总是不合时宜地响起,人们就忘了自我反省,谁还会感到震惊呢?
过去的老者深深理解这个道理,他们十次发言,九次已经说完。
还有那些智慧如宝云的老师,每当见到僧人,他们只会面对墙壁静听。
这哪里像现在,文字和禅理并驾齐驱,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地表达。
希望您珍藏这份深沉的见解,轻易不发表,但一旦说出来,必定击中要害。

注释

鸣:发出声音。
雷霆:巨大的雷声。
修省:自我反省。
耆年:年长的人。
宝云:比喻有智慧的人。
文字禅:通过文字探讨禅理。
千钧重:极重的见解或责任。
等闲:轻易,随便。

鉴赏

这首诗名为《劝德上人莫作言语》,是宋代僧人释慧空所作。诗中以自然界的现象开篇,指出万物在适宜的时机才会发声,而雷声尤为宏大。诗人借此寓意,如果雷声无节制地响起,人们便容易忽视自我反省和警醒。他回忆过去的老一辈深谙此理,言辞谨慎,少有妄言。

接着,诗中提到宝云法师,这位高僧沉默寡言,常常选择面对墙壁静思,与那些今日社会中文字禅盛行、竞相辩论的现象形成对比。诗人希望德上人能保持这样的沉稳,像宝云法师一样,言语虽少但分量重,轻易不发,一旦开口则必定切中要害。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比喻,劝诫德上人在言行上应有分寸,注重内在修养,而非追求外在的言论竞争。

收录诗词(537)

释慧空(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尤溪补陀岩

岩下溪声倾法雨,岩头云树耸华冠。

游人不入普门境,只作青山绿水看。

形式: 七言绝句 押[寒]韵

巨风行(其一)

海山一雨三日风,折木举屋如飞蓬。

路人惊窜居人泣,平地乃是洪涛中。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东]韵

巨风行(其二)

有生何处得安稳,方寸是为风火本。

看来出尔方寸间,雨霁风休海天远。

形式: 七言绝句 押[阮]韵

无规矩

赫日光中强作主,忽然霹雳声中死。

仰观不见太虚空,俯视分明无寸土。

跨瞎驴,追猛虎,百战场中有文武。

老来信手斫方圆,从教人笑无规矩。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