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昨日土墙当面立,今朝竹牖向阳开。
此心若道无通塞,明暗何缘有去来。
这首诗通过对比昨日与今日景象的变化,表达了对心境与外界环境关系的深刻思考。首句“昨日土墙当面立”描绘了过去封闭、压抑的状态,土墙象征着束缚与隔阂;而“今朝竹牖向阳开”则展现了今日的开放与光明,竹牖代表了通透与希望。诗人以自然界的转变映射内心的觉醒,暗示着心境的转变能够带来外部世界的改变。
后两句“此心若道无通塞,明暗何缘有去来”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诗人提出疑问:如果内心没有障碍与闭塞,那么光明与黑暗又如何能交替出现?这里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心灵状态相联系,强调了内在心境对于外在世界感知的重要性。通过这种哲学式的探讨,诗人引导读者思考,真正的改变来自于内心的调整与开放,而非外界条件的直接作用。
整体而言,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探讨了个人心境与外界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鼓励人们从内心寻找改变的力量,具有较强的启发性和思考价值。
不详
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家山花柳春,侍女髻鬟绿。
出处亦何心,晴云在空谷。
江空秋月明,夜久寒露滴。
扁舟何处归,吟啸永佳夕。
行尽吴山过越山,白云犹是几重关。
若寻汗漫相期处,更在孤鸿灭没间。
传闻姑■欲南侵,愁破雄边老将心。
却是燕姬能捍虏,不教行到杀胡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