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犀利的笔触描绘了文房四宝之一——毛笔的制作过程与命运。开篇“貌妍足巧语,躯恶招揶歈”,以拟人的手法,将毛笔的制作材料——动物的皮毛赋予了人性,形象地描述了它们从自然界的“荆榛”中被选取,经过精细的处理,最终成为书写工具的过程。接着,“肉尝登俎鼎,饷馈传甘腴”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这些材料在人类社会中的用途,从供祭祀之用到成为美食,再到成为书写工具,传递着文化的韵味。
然而,好景不长,“失计堕醉乡,颠踬无与扶”暗示了毛笔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困境,无论是因使用者的不当使用而损坏,还是因时间的流逝而逐渐失去原有的功能。接下来,“柔毫传束缚,航海归仙癯”则表达了毛笔在被精心制作后,历经长途跋涉,最终成为文人墨客手中之物,其形态虽因使用而有所改变,但依然保持着其独特的魅力。
“浴质逸少池,摛藻知章湖”运用典故,进一步强调了毛笔在文人创作中的重要性,如同王羲之、贺知章等文豪的书法作品一样,毛笔成为了他们才华的载体,留下了不朽的艺术瑰宝。“杀身固有用,赋芧从众狙”则体现了对毛笔价值的深刻理解,即使在牺牲自身的情况下,也能为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最后,“坐令宣城工,无复誇栗须。文房甲四宝,万兔惭蒙肤。数管友十年,闭门赋三都。之子信豪迈,嗜学每致劬。未冠游胶庠,已推经行儒。蓬山天禄阁,峥嵘凌碧虚。期予早登蹑,同舍校鲁鱼”部分,是对毛笔制作者以及使用者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知识追求的敬仰。毛笔不仅见证了文人的成长,也成为了他们学术成就的象征,如同宣城的宣纸、湖笔等文房四宝一样,是文人墨客不可或缺的伴侣。
整首诗通过对毛笔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制作与使用的全过程,更蕴含了对文化和知识传承的深刻思考,以及对文人精神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