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和刘一止《苕溪词》

月明风静,问此时谁晓。雪后初开一枝好。

爱孤山踪迹,千树横斜,临碧水,十里湖光冷照。

逋仙归去后,依旧黄昏,疏影婷婷为谁妙。

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断桥边、诗情空老。

任南北枝头暖相催,听玉笛声中,吹来多少。

形式: 词牌: 洞仙歌

鉴赏

此曲《洞仙歌》由清代女诗人顾太清所作,其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幅冬夜月下梅花图景,意境深远,情感丰富。

“月明风静”,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清冷的氛围,月光皎洁,微风不兴,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一片寂静之中。“问此时谁晓”,则将读者引入一个思考的境地,引人遐想,此时此刻,世间万物似乎都与这月色融为一体,无人能解其中深意。

“雪后初开一枝好”一句,点明了主题——梅花。在雪后的清晨,一枝梅花悄然绽放,其美态令人赞叹。接下来,“爱孤山踪迹,千树横斜,临碧水,十里湖光冷照”,通过对比和描绘,展现了梅花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同时也暗示了梅花独立于世、不随波逐流的品格。

“逋仙归去后,依旧黄昏,疏影婷婷为谁妙”,这里借用了林逋(逋仙)的故事,表达了对梅花高洁品质的赞美,即使林逋已逝,梅花依然在黄昏时分展现出其独特的美丽,为世人所欣赏。

“望不尽竹篱茅舍人家,断桥边、诗情空老”,这一句将画面拓展至更广阔的乡村景象,竹篱茅舍、断桥边,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图景,诗人在此处寄托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以及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怀念。

最后,“任南北枝头暖相催,听玉笛声中,吹来多少”,诗人以“玉笛声”作为背景音符,进一步渲染了冬日夜晚的宁静与美好,同时也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南北枝头的梅花相互催促着开放,而在这悠扬的笛声中,似乎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情感。

整首词通过对梅花的描绘,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美丽与生机,也蕴含了诗人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以及对生命流转的深刻感悟。

收录诗词(364)

顾太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春。原姓西林觉罗氏。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之语[1]。   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适中,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十分。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

  • 字:梅仙
  • 籍贯:满洲镶蓝旗
  • 生卒年:1799-1876

相关古诗词

水调歌头.和周紫芝《竹坡词》

急雨响岩壑,林木暗濛濛。

山楼四面风满,一线电光红。

雨过长天如洗,收尽无边烦暑,湿气润高峰。

坐对东山月,清影落怀中。邀明月,酌美酒,共山翁。

不妨谈笑,尊前歌舞且从容,老去心情依旧,莫负良辰好景,去日不能重。

风月不到处,天地古今同。

形式: 词牌: 水调歌头

雨霖铃.和柳永《乐章集》

情深语切。奈关河远,去去难歇。

离愁正苦未尽,东方欲曙,雄鸡催发。

相送小桥流水,更霜气寒噎。

渐天外、西北峰头,晓日明明照空阔。

登高望远空伤别。又匆匆、过了黄花节。

思量著愁何处,难拘管、断肠风月。

满目秋光,只恨重山叠巘谁设。

便织尽、锦字回文,空向盘中说。

形式: 词牌: 雨霖铃

木兰花慢.和张孝祥《于湖诃》

天高风露冷,念仙子、倚琼楼。

问云窗雾阁,朱栏翠幔,好景谁收。

玉箫歇,霓裳散,恨宝奁空掩暗增忧。

照影自临清浅,满身花影同流。疏钟霜杵韵悠悠。

柏叶炷香篝。记草色连天,花光似雾,历历前游。

逍遥身心物外,渺沧波、流尽古今愁。

独立莲花峰顶,下看九点齐州。

形式: 词牌: 木兰花慢

满江红.第二体。和张元干《芦川词》

绿惨红愁,东风里、杜鹃声恶。

春去也、小楼人寂,雨声偏作。

弱柳难将春思系,泪珠长向花前落。

问天涯、归梦几时来。随风泊。春寒重,罗衣薄。

音书断,情无著。对残灯顾影,共谁斟酌。

昨夜雨睛知骤暖,等闲负了三春约。

卷珠帘、一望碧天长,山如削。

形式: 词牌: 满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