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边塞风情的画面,以历史的沉郁和战争的氛围为背景。首句"镝弦老死不闻声"暗示了战争的残酷,连乐器都已荒废,不再有音乐之声。接着,"身是渔阳戍卒营"点明诗人自己身处戍卒之中,感受到戍边生活的艰辛。
"胡妇琵琶傅大漠"借胡地女子弹奏琵琶的场景,增添了异域色彩,大漠的广阔与琵琶的哀婉形成对比,反映出边疆的寂寥与思乡之情。"并儿敕勒倚长城"引用北朝民歌《敕勒歌》中的意象,强化了边关的壮丽与戍卒的坚守。
"帝陵千嶂秋盘马"描绘了秋天在群山环绕下的皇家陵墓,马蹄声回荡在秋色中,展现出一种庄重的历史感。"玉塞平沙晓阅兵"则展示了黎明时分的军事演练,显示出边防的严密与戒备。
最后一句"百里盘崖红柳路,骑驰到驿月微明",描绘了长途跋涉的艰辛,红柳点缀的山路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冷清,凸显出戍卒归家之路的孤独与期待。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边塞的壮丽景色和戍卒的生活状态,寓含着对历史的感慨和对和平的向往。康有为作为清末的改革者,他的诗作往往带有深沉的历史意识和时代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