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和石曼卿泰山

步至东山表,才知岳镇尊。

百川趋渤碣,一柱际乾坤。

托始无怀氏,谈更洛诵孙。

后王崇检玉,方士说天门。

岩石居凝命,群峰远骏奔。

阴阳殊雨霁,朝夕异凉温。

学者讥秦事,功臣誓汉恩。

气连沧海碧,影变浊河浑。

候日来丁夜,扪星待合昏。

仙真疑史阙,宫殿谨司存。

落水雷穿谷,危松珀拥根。

更寻宣父志,雅意属崦昆。

形式: 排律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的雄伟壮丽与深厚的文化底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从多个角度展现了泰山的自然景观与历史地位。

首先,诗人通过“步至东山表,才知岳镇尊”两句,直接点明了泰山作为五岳之首的崇高地位。接着,“百川趋渤碣,一柱际乾坤”则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泰山作为天地之间的支柱,汇聚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河流,象征着其在自然界中的重要性。

“托始无怀氏,谈更洛诵孙”两句,将泰山的历史文化背景融入其中,提到它与古代帝王和儒家文化的关联,进一步提升了泰山的文化价值。接下来,“后王崇检玉,方士说天门”则暗示了泰山在道教文化中的地位,以及人们对神仙世界的向往。

“岩石居凝命,群峰远骏奔”描绘了泰山的地理特征,岩石稳固,群峰环绕,展现出其独特的地貌之美。“阴阳殊雨霁,朝夕异凉温”则通过对比日夜的气候变化,突出了泰山的气候多样性。

“学者讥秦事,功臣誓汉恩”两句,借历史事件表达了对泰山的敬仰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泰山所承载的历史记忆的思考。“气连沧海碧,影变浊河浑”则通过自然景象的变化,展现了泰山与大海、河流的紧密联系。

最后,“候日来丁夜,扪星待合昏”表现了人们对泰山的敬畏之心,即使在夜晚也愿意等待,以期能更好地欣赏到泰山的美。“仙真疑史阙,宫殿谨司存”则表达了对泰山神秘与神圣性的追求与尊重。“落水雷穿谷,危松珀拥根”描绘了泰山的自然景观,水流穿谷,松树坚韧,珀石镶嵌,展现了泰山的自然与人文和谐共存。

“更寻宣父志,雅意属崦昆”则以孔子的志向为引,表达了对泰山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以及对后世学者的期待。整首诗通过对泰山的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多个层面的描绘,展现了泰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象征的独特魅力。

收录诗词(1268)

刘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刘敞之弟。一作贡父、赣父。一说江西樟树人。庆历进士,历任曹州、兖州、亳州、蔡州知州,官至中书舍人。一生潜心史学,治学严谨。助司马光纂修《资治通鉴》,充任副主编,负责汉史部分,著有《东汉刊误》等

  • 字:贡夫
  • 号:公非
  • 籍贯:临江新喻(今江西新余)
  • 生卒年:1023~1089

相关古诗词

将至洛中先寄宋次道诸幕府

频年洛阳道,秋月照征车。

关口朝烟上,伊川晓日初。

舣船看饮马,投策数游鱼。

蝉嘒随林静,钟鸣应谷虚。

夙龄怀胜尚,吏役久愁予。

及此娱山水,翻知喜简书。

名都士渊薮,盛德世璠玙。

羁旅如倾盖,詹言兴有馀。

形式: 排律 押[鱼]韵

钱子高举贤良中科寄贺子飞

当世英雄彀,连年伯仲贤。

友于声竞爽,敌万智无前。

谠议天人际,驰辞日月边。

会惊文得凤,真谓笔如椽。

万乘亲前席,诸生敢比肩。

晚成无近器,妙选悉青钱。

济美高阳旧,传经韦氏专。

公侯将必复,廊庙定谁先。

步武青云接,官曹画省联。

轶群看赤骥,洵直想朱弦。

德赏今谁拟,才难古亦然。

从容照棣萼,闻望已陶甄。

夏屋方隆栋,云樯稳济川。

那令得贤颂,祇贵汉王渊。

形式: 排律 押[先]韵

送裴二知苏州

著书玄尚白,送客鬼揶揄。

积水望江海,秋风吹轴轳。

贵人千骑长,紫绶左鱼符。

遗爱留南国,欢声接旧吴。

晓霜繁橘柚,过雨熟菰蒲。

安得如王子,从君飞只凫。

形式: 排律 押[虞]韵

和原父同江邻几过净土院观古殿吴道子画杨惠之塑像及显僧传当世贵人形骨仁僧鼓琴作

真赏非俗嗜,雅游知胜缘。

百身化前佛,方丈纳诸天。

工以智自表,名由高益传。

吴生擅粉绘,杨氏妙钧埏。

能事古未尽,希声今亦然。

伻图观肖像,抚㢩置鸣弦。

理会均闻见,神交遗后先。

衣冠若对面,山水欲忘年。

子墨台中妙,仙翁树下贤。

新诗俱绝唱,尘土更馀妍。

形式: 排律 押[先]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