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别澎湖十六韵》是清代诗人周于仁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者在即将离开澎湖时的复杂心情与对当地风土人情的深刻感悟。
首句“行年将六十,三仕到澎阳”点明了作者的年龄与仕途经历,显示出其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对地方治理的深厚感情。接着,“海国东南峤,星经牛女乡”描绘了澎湖独特的地理环境,以星空比喻,既展现了自然之美,也暗示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深情。
“天悬青共远,水接碧同长”进一步渲染了澎湖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这片土地的赞美之情。“飓发疑雷吼,沙飞似雾茫”则描绘了澎湖特有的自然现象,展现了其独特的气候特征,同时也暗示了生活中的挑战与不确定性。
“有时奔万马,无计卧双樯”形象地描绘了澎湖的动态与静态景象,既有奔腾不息的自然力量,也有宁静祥和的生活场景,体现了作者对澎湖生活的深切感受。“风景虽多别,民情却甚良”则表达了作者对澎湖人情的赞赏,强调了人文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
接下来的几句“勤耕蓣作饭,俭用布为裳。麦稻还须籴,豆麻尚可粮”描绘了当地人民的勤劳与节俭,以及他们对食物的获取方式,体现了作者对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关注与理解。“黍黄村火密,草绿讼庭荒”则通过对比,展现了乡村生活的繁荣与法庭的冷清,反映了社会治安的良好状态。
“柴户何尝闭,蒲鞭不用扬”描绘了当地民风淳朴,无需严酷的法律手段来维持秩序,体现了作者对当地社会治理的高度评价。“官闲惟啸月,民乐可烹羊”则展示了官员与民众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生活中的乐趣与满足感。
最后,“窃禄亦云久,留名敢谓芳”表达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涯的反思,以及对名声与功利的淡泊态度。“光阴飞石火,花甲变星霜”则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命阶段变化的思考。“将别还延伫,思归欲束装”则表达了作者对离别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待。“群黎虽祖饯,一苇早轻杭”描绘了离别时的场景,以及对未来的憧憬。“暂息鹭州地,追怀赋短章”则表明了作者暂时离开后,仍会怀念这片土地,并留下诗歌作为纪念。
整体而言,《别澎湖十六韵》不仅是一首对澎湖风光与人文的赞歌,也是作者对自己仕途经历与人生哲思的深刻表达。通过对澎湖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以及对生活、自然、社会、人性等方面的深刻洞察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