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元代诗人员怡然的《借琴》诗,以“桐梓年深半裂开”开篇,描绘了一幅古琴历经岁月沧桑的画面,桐木的年轮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而琴身的裂开则暗示着岁月的痕迹与历史的沉淀。接着,“峄阳道士独怜才”,诗人通过一位隐居的道士对古琴的独特情感,进一步深化了古琴作为艺术载体的情感价值。
“细磨蛇腹秋风起,轻凿龙池夜雨来。”这两句运用生动的自然景象,形象地描述了制琴师在秋风中细致打磨琴身,如同蛇腹般细腻;而在夜晚的雨声中轻轻凿刻,仿佛龙池的波纹。这些细节不仅展现了制琴工艺的精湛,也赋予了古琴以生命和灵魂。
“此日铭边重注字,当年爨下欲成灰。”这两句通过对比,表达了古琴从制作到保存的不易,以及它在岁月长河中的珍贵与脆弱。铭文的重新书写,意味着对古琴价值的再次确认;而爨下的火光,象征着古琴曾经经历的燃烧与重生,寓意其生命力的顽强。
最后,“何时试鼓阳春曲,预拂空山小石台。”诗人以期待之语,想象着未来某日,当古琴再次响起那温暖如春的旋律时,希望有人能够拂去空山中的小石台上的尘埃,为这美妙的音乐创造一个静谧的聆听环境。这一场景充满了诗意与浪漫,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艺术传承的渴望。
整首诗通过对古琴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蕴含了对时间、生命、艺术与传承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