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黄佐的《咏志二十首(其十五)》描绘了一幅驾车出行的画面,诗人轻装简从,驱使瘦弱的马匹沿着宽敞的道路向东行进。他的目光被远处泰山的峻岭所吸引,山峰隐没在浓厚的云雾之中,显得苍茫而神秘。
诗人自谦没有鲁阳挥戈返日的神奇力量,无法驱散眼前的阴霾,表达出对实现理想或改变困境的无力感。他来到彭城,听说这里有桓魋的墓地,桓魋是古代传说中的恶人,诗人借此寓言,暗示世事变迁,连强权者的陵墓也已化为尘土,石椁也无法抵挡时间的侵蚀。
诗中通过“朽骨灰已久,石椁安能固”表达了对历史短暂和无常的感慨,最后以榛莽间的狐狸与兔子自由穿梭,象征着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人类社会的沧桑巨变形成对比。整体上,这首诗寓言深沉,富有哲理,体现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