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乡子(其一)和韵,己未八月十日郊行

野思浩难收。坐看渔舟度远洲。

芦苇已雕荷已败,风飕。桂子飘香八月头。

归计这回酬。犹及家山一半秋。

虽则家山元是客,浮休。有底欢娱有底愁。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吴潜的作品,名为《南乡子(其一)和韵》。从内容来看,诗人在一个八月的日子里进行郊行,心中充满了对家乡的思念与感慨。

"野思浩难收"开篇就显露出诗人的豪放情怀和深沉思绪,这些无法收束的情感是在大自然中产生的。紧接着"坐看渔舟度远洲",诗人静坐观赏着渔舟越过远处的小岛,从这一幕可以想象到诗人心境的宁静与淡定。

然而下一句"芦苇已雕荷已败,风飕"却是对自然景物的一种描绘。这里的"雕"和"败"分别形容了芦苇和荷花随着季节的变化而逐渐凋零,而"风飕"则是秋风轻拂过水面的感觉,整个画面给人一种秋意浓重、物是人非的感受。

接着"桂子飘香八月头"描绘了桂花在八月初开时散发出的清香,这里的"飘香"不仅是对桂花香气的直接描写,也隐喻着诗人的乡愁和思念之情。

"归计这回酬"表明诗人准备返回并且要报答这一路上的感受和收获。"犹及家山一半秋"则是说虽然还未到达家乡,但心中已经充满了对那里的思念,"一半秋"可能指的是时间上接近秋季,也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某种平衡与和谐。

最后两句"虽则家山元是客,浮休。有底欢娱有底愁"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复杂情感。尽管"家山"原本就是外来之地,但在长时间的居住中,诗人已经产生了深厚的情感。"浮休"则是说这种生活虽然轻松,但内心却有着难以言说的欢乐与忧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和个人情感的流露,展现了诗人在郊行中对于家乡的深切思念,以及内心世界的丰富情感。

收录诗词(514)

吴潜(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宁宗嘉定十年(1217)举进士第一,授承事郎,迁江东安抚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封崇国公。次年罢相,开庆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为左丞相,封庆国公,后改许国公。被贾似道等人排挤,罢相,谪建昌军,徙潮州、循州。与姜夔、吴文英等交往,但词风却更近于辛弃疾。其词多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与报国无门的悲愤。格调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斋遗集》,词集有《履斋诗余》

  • 号:履斋
  • 籍贯:宣州宁国(今属安徽)
  • 生卒年:1195—1262

相关古诗词

南乡子

去岁牡丹时。几遍西湖把酒卮。

一种姚黄偏韵雅,相宜。薄薄梳妆淡淡眉。

回首绿杨堤。依旧黄鹂紫燕飞。

人在天涯春在眼,凄迷。不比巫山尚有期。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南乡子(其二)

野景有谁收。只在苍鸥白鹭洲。

风树飘摇云树暗,衣飕。目断青天天际头。

壮志世难酬。丹桂红蕖又晚秋。

多少心情多少事,都休。载取江湖一片愁。

形式: 词牌: 南乡子 押[尤]韵

南柯子/南歌子

池水凝新碧,阑花驻老红。有人独立画桥东。手把一枝杨柳、系春风。

鹊绊游丝坠,蜂拈落蕊空。秋千庭院小帘栊。多少闲情闲绪、雨声中。

形式: 词牌: 南歌子

昭君怨

小雨霏微如线。人在暮秋庭院。衣袂带轻寒。

睡初残。脉脉此情何限。惆怅光阴偷换。

身世两沈浮。泪空流。

形式: 词牌: 昭君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