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洪炎所作的《次韵公实喜晴二首(其二)》。诗中描绘了诗人面对自然与人生的复杂情感,既有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有对现实困境的无奈。
首联“持璧还投鹊,镕金恨作犁”,以“璧”和“鹊”、“金”和“犁”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遗憾。璧本为珍贵之物,却要投向鹊鸟,象征着美好的东西被无情地抛弃;镕金本应铸就华美之器,却最终成了耕田的犁,寓意才华未能施展,理想落空。
颔联“行吟乘晓月,扶杖入春泥”,描绘了诗人清晨漫步,吟咏诗歌的情景,同时又踏入了春日的泥泞之中,既展现了诗人的高雅情操,也暗示了前行之路的艰难与不平坦。
颈联“愿学怀文豹,终惭秃角犀”,表达了诗人对古代贤士的仰慕之情,希望像怀文豹那样智慧而优雅,但又自惭不如,暗含对自己才能的谦逊评价。
尾联“徒歌无好语,野饭只羹藜”,则流露出诗人面对生活困境时的无奈与苦涩。即使歌唱,也找不到动听的话语;只能以野菜为食,羹汤中只有藜菜,形象地描绘了生活的艰辛与朴素。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对现实困境的反思,以及在逆境中保持高洁品格的坚韧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