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爨下琴

不有焦尾人,谁知中郎赏。

所以琴上丝,千秋发哀响。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养]韵

鉴赏

这首诗由明代诗人董其昌所作,名为《题爨下琴》。诗中通过“焦尾”与“中郎赏”的典故,巧妙地表达了对琴音千年不绝的感慨。

“不有焦尾人,谁知中郎赏。”这里,“焦尾人”指的是汉代著名音乐家蔡邕,他因在一次火灾中救出了一根烧焦的桐木,后用此木制成的琴,声音异常美妙。而“中郎赏”则暗指蔡邕的儿子蔡文姬,她精通音律,对父亲的琴艺极为赞赏。这两句诗通过典故的引用,强调了琴音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所以琴上丝,千秋发哀响。”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将琴比作承载着历史记忆与情感的载体,即便经过千年,那哀婉悠扬的琴声依然能够触动人心,传递出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

整首诗通过对“焦尾琴”这一独特乐器的描绘,以及对蔡邕父子故事的巧妙引用,不仅展现了琴艺的高超,更蕴含了对传统文化的深深敬仰与怀念,以及对艺术永恒魅力的赞美。

收录诗词(579)

董其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题画赠张山人二首(其一)

炊烟连断霭,隐隐见松亭。

亭中有静者,单读净名经。

形式: 五言绝句 押[青]韵

题画赠张山人二首(其二)

烟渚轻鸥外,晴峦画鹢前。

何须苦联句,触眼白云篇。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垂钓图

秋云淡无色,溪树红可怜。

是谁来领略,钓罢老渔船。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先]韵

自画吾松小昆山二首(其一)

昆山虽婉变,却似鲁家丘。

故作庐峰势,青天瀑布流。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