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黄鹄篇》由明代诗人陈子壮所作,通过描绘黄鹄的形象与寓意,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中以黄鹄浴羽、矫健凌空的形象开篇,象征着追求自由与高远的理想。黄鹄志在四海,最终回归故乡,表达了对家国情怀的深切眷恋。然而,故乡虽可相见,但四海之内的朋友却只能相望,体现了人世间的距离与无奈。
接着,诗人以燕子识主、精卫填海、金石变迁、沧海桑田等典故,寓言人生的短暂与世事的无常。燕子识主,却因恋屋梁而难以离去,暗示了人对过往情感的留恋;精卫填海,虽徒劳无功,却展现了不屈不挠的精神;金石有变迁,沧海变桑田,说明世间万物皆有变化,无法衡量;而蜉蝣虽小,却能明衣裳,象征生命的尊严与价值。
最后,诗人以恶木、覆车、事区区和引缴欲伤等意象,反思人生中的困境与挑战。恶木并非庇荫之地,覆车并非生存之粮,闵彼事区区,引缴欲伤,则是对人生琐碎烦恼的感慨,以及对自我束缚的警醒。
整首诗通过对黄鹄形象的描绘及其寓意的展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理想、情感、命运等多重主题的深刻思考,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人性弱点的洞察,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