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金代诗人田时秀所作,名为《宴会成趣园诗》。诗中描绘了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以及对这种生活的向往与赞美。
首句“渊明昭旷人,韵高难适俗”开篇即点出陶渊明超凡脱俗的气质,其高雅的韵致难以融入世俗之中。接着“折腰肯为五斗米,三径归来理松竹”描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辞官归隐,与松竹相伴的生活情景。诗人通过“千年何人为赏音,伯鸾之孙怀古心”表达了对陶渊明及其后人的敬仰之情。
“幽园日涉自成趣,手植佳木成清阴”描绘了陶渊明在幽静的园中每日散步的乐趣,亲手栽种的树木为园中增添了一片清凉。诗人以“问公是中有何好,杖履婆娑不知老”表达对陶渊明生活的羡慕,认为他虽年老却仍能自在地行走于园中,享受生活的乐趣。
接下来,“凉风月夕竹自笑,轻云春书花相恼”描绘了园中四季变换的美景,无论是凉风拂面的夜晚,还是春日里云彩轻盈、花朵竞艳的景象,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诗人以“鸿飞冥冥无弋网,万事不理醉醇酿”表达了对陶渊明远离尘嚣、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认为他如同飞翔的鸿雁,不受世俗束缚,沉浸在醇酒的醉意中。
最后,“忘机便是葛天民,高情真到羲皇上”赞扬陶渊明的淡泊名利、追求心灵自由的精神,如同古代的葛天民和羲皇上人一样,达到了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人生古今贵适意,两公解作一生事”总结了诗的主题,强调了适意生活的价值,认为陶渊明和葛天民的一生都在追求并实现了这一理想。
“君不见平泉树石名九州,主人万里著穷愁”作为尾句,以反问的形式引出一个对比,指出平泉的美景虽闻名天下,但其主人却因远行万里而深感困苦,以此衬托出陶渊明生活的宁静与满足。
整首诗通过对陶渊明隐逸生活的描绘与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自然、适意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体现了对古代文人精神境界的崇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