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诗人王绂的《暇曰读楞严经偶成》描绘了诗人闲暇时阅读佛经《楞严经》的心境。首句“劳生何扰扰”表达了对世俗生活的纷扰和疲惫,流露出对安宁的渴望。接着,“衰鬓已萧萧”通过描写自己稀疏的白发,暗示了岁月的流逝和个人的衰老。
在阅读《楞严经》的过程中,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都将世虑消”,表明佛经的智慧帮助他暂时忘却了尘世的忧虑。接下来,“水流虚谷静”以自然景象比喻心境的宁静,流水在空旷的山谷中流淌,显得格外静谧。而“云度碧天遥”则进一步渲染出开阔深远的意境,象征着心灵的超脱。
最后两句“独坐忘言久,西山对寂寥”描绘了诗人沉浸在阅读与沉思中的状态,长久地静坐无言,只有西山的寂静陪伴着他,展现出一种孤寂而深沉的禅意。整体上,这首诗通过个人的生活琐事和自然景色,传达出对佛教智慧的追求以及对内心世界的深度反思。